有朋友感叹,进入职场工作几年后才觉得,学的东西太少不够用。想报个班好好提升一下自己吧,却被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得一点儿时间也没有。作为一名长时间在终身学习道路上跌跌撞撞摔得满头是包却没有放弃的小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
1.保持阅读的习惯。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会吐槽。My God!又是阅读,能不能来点有新意的?呵呵,对不起,让大家失望了。现在社会中,出于实际情况,大部分人都不可能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在无法行万里路的情况下,保持阅读是让你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
阅读能帮你认识一个你想去却暂时不能去的地方,能帮你看到一些你平时看不到的事情,能帮你和平时完全没机会接触到的观点进行碰撞。我不赞同简单地把一本书定义为垃圾书的做法。无论哪本书,都是作者反复思考后的结果,也许和你目前的生活无关,但是多阅读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最重要的,是保持阅读的习惯。做不到每天阅读两小时,那就每天一小时。做不到每天一小时,那就半小时。即便是每天15分钟的阅读时间,只要保持这个习惯,就能有质的飞跃。
2.多种形式的输入。
也许你会说,每天累得半死,公司加班累成狗回家带孩子做家务累得狗都不如,哪还能经常看书呢?
没错!那么,你有没有试过,换一种输入方法?
(1)用好听力app
现在,各种各样的听力app真的是个非常好用的工具。我自己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喜马拉雅软件,下载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我每天上下班开车大约要花一个半小时,运动大约一小时,再加上做家务的时间,这样累积下来,每周“听”的知识可以达到10小时以上,这样坚持一年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有质的变化。
以“樊登读书会”这个节目为例。这个节目主要讲一些财经类或实用类的书,其实原本对这类书我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因为会读得比较吃力。但是读书会节目能把一本我原本不是很感兴趣的书用我能够理解的方式讲出来,同时还能将重点提炼出来。因此对于像我一样想看这些书又吃力的朋友,我强烈推荐这个办法。
更妙的一点是,“听书”和读书相比还有另外一个优点。那就是“听”的输入让你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你感觉到做节目人的语调变化、段落语句间的停顿、对听众/观众情绪的调动,这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2)用好碎片化阅读
其实我不太喜欢读微博、微信,因为这对眼睛损伤很大,而且这类的碎片化阅读经常是看了以后什么都记不得。但是手机的便捷、各类公众号的信息提供量之大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诱惑,那么用好这类碎片化阅读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的经验是,选取你觉得有用的材料,把它打印下来,然后勾出里面对你有用的重点,或者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把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浓缩成一页纸甚至是半页纸的条框式文本,放在一个文件夹里,一周或半周进行一个回顾。如果坚持这个做法,会比你收藏、点赞、转发一百次都有用。
3.以自己的需求为学习目标
在保持知识输入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何必这么功利。OK,我百分之一百赞同这个看法,但是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以这个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我打个比方,如果是一个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那么他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个时候如果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研究黑格尔、研究量子物理学,或是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你觉得合适吗?
如果是面临会计资格证考试的人,他放着专业书不看,去研究摄影技巧研究琴棋书画研究花鸟鱼虫,你觉得合适吗?
不是说所有的学习都必须是功利性的,但是在某个阶段,功利一点地学习,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4.扩大涉猎的知识面
估计写到这里会有朋友要说了,你刚才不是还说要以需求为目的进行学习吗?现在你又说要扩大涉猎的知识面,不是自相矛盾吗?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在某一阶段,你的确需要把大部分学习精力放在你最迫切的需求上,但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可能做到只关注一件事情。这就像是长跑,在最后阶段你全力以赴地冲刺,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冲刺,估计没1000米就歇菜了!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多方面地学习,不仅是一种调节,很多时候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著名的Google公司就鼓励员工,将20%的时间放在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事实证明,这一决策不仅没有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能力和激情,为公司带来了更宽广更长远的利益,也大大提升了员工的能力。
比如,如果你喜欢历史小说,你可以进一步关注那个时代的历史、服饰、文化、建筑……说不定,你会无意中发现一个更宽广的领域。
5.学会总结和思考
知识输入以后,一定要进行总结和思考!一定!一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之所以把这点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觉得这点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开始没明白这点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的道路上走了不少的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在看了忘,忘了看,再看再忘的路上摔了八百个跟头以后,我才明白古人果然诚不我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如果只是一味地纯输入而不总结思考,那和一个书架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琼瑶阿姨到了歙县看到七座牌坊就能够写出有名的《烟锁重楼》,匪我思存看到夜里雪花纷飞的火车站就能写出《来不及说我爱你》,而我估计只会觉得自己快冻死了?
为什么张瑞敏看了《卓越有效的管理者》,能够得出一整套著名的“日清”工作管理法,而我看了这本书三天以后就不记得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为什么看了《疯狂动物城》,影评人就能写出一篇3000字的评论,编剧就会考虑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等因素,媒体宣传者就会考虑它的商业运作成功之道,而我只能得出它比《功夫熊猫3》好看的结论?
撇开个人的知识基础,这就是思考者和不思考者的区别。无论是读书、听节目,还是看电视、看电影,任何形式的输入,只有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为你所用,才能成就一个更优秀的你。
写到最后,还有一点,在提醒我自己的时候,也给大家打个气。那就是一定要坚持!学习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看到成效。你不能指望今天看了一本书,明天就成了著名作家。但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定会成就一个不一样的你!
终身学习的道路上,大家一起加油啊!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