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聊聊“努力”这个被说烂的词,但是思前想后,还是觉得需要先谈一下“成功”。
何谓成功,普遍意义上来说,成功应该是“功利主义的物质成功”这一概念;为何“成功”会先于“努力”一次呢?
很简单,努力总得是有一个目标的吧?没有目标努力个头啊(虽然我推崇的就是没有目标的努力,明天再聊)。而我发现,在谈努力之时,我们往往直接跳过了目标的设定,直言不讳:人应该努力。
这样一来我就有点困惑了,这个被忽略的目标难道已经上升到了先验的地步,以至于可以直接免而不谈了吗?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如此。
以我的浅薄之见,这被忽视的目标即为“成功”。
正如我开篇所说,成功的概念在此时此刻已经被默认为了“功利主义的物质成功”。这么说其实是有偏颇的,不是有那么多在追求“诗和远方”的人吗?我们不是开始反思自我的非物质价值与意义了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另一种逻辑悖论,此文中略去不表(嗯,三言两语完全说不清,而且争议性估计也不小)。
除却这一点外,这个说法貌似还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平凡工作的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不过是维持生活而已,这样都算是“功利主义的物质成功”吗?很遗憾,是的。
成功的概念在讨论中,经常会被理解为“证明个人的价值”、“实现个人的意义”、“过得不后悔”等等,但是让我们进一步来思考。怎么样算是“证明了价值、实现了意义”呢?人总是活在社会中的,而社会的量化标准很显然——物质成功。对,在功利主义下,“意义”这个词是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努力工作、生活,想方设法提高社会地位、名声,获得更高的认同,这并不可耻——我们从小接受到的生活模式为此,或者说现在的意识形态为此。
我们行为与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人应该追求成功。
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在这一逻辑之下,成功所相对应的失败是必然存在、并且会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的逻辑根本在于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在同等条件下,这会趋向于边际收益,符合完美的状态。然而在现实中,条件是不同的、理性是有限的,必然有一半以上的个人主义成功幻想会碎得连泡沫都不剩——如同创业的狂欢一样——当然啦,我们还是会安慰自己,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在我的头上的,你看,我还在努力嘛。
这一逻辑很难被个人所体验到,因为它的过程远远比一生要漫长。但是可以构想这样一个场景:家庭所在的阶层随着一代代人逐渐从中上到中等到中下,慢性死亡的过程只有在家族史中才会体现出来。
不过,我这样说是在耸人听闻了,因为社会的变革总是在的,而固化的牢笼会被打破;所以甚至不必等上三代,说不定机会就来了,比如近20年来的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种明显的机会——这样一说还真有种“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感觉。
扯远了,回到“功利主义的物质成功”这一个概念,我们是如何被这样一种观念所绑架的呢?制度框架与教育体制自然首当其冲。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观个人根本不敢有所松懈,因为一但松懈,必然导致后退与失败的自我挫折感。
尤其是在过于激烈的竞争中,个人往往无暇�停下脚步来反思,只是被洪流所夹带着向前猛冲。
这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竞争与成功的合理性。
这里着重要提的一点是:往往不是我们个人不敢追求梦想,而是整个社会责任体系使得我们无法追求梦想。
个人相对是更自由、更有能动性的。但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并非如此。
简单来说:我个人的决定并非为我个人而作的,我需要思考我的家庭以及我的社会角色的规范。我无法冒着让我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女无法拥有稳定的物质生活的风险,去重新定义所谓的成功。因为这不是个人的事情。
集体主义下的我们进入了功利主义,于是个人意志被双重捆绑了。
无关价值判断,只是描述我眼中的这一个状态。
而下面则是我的价值判断了。
会累的。至少在现代化的理论中已经有对于这一状态的反思。
人生来不应该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机器而活;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应当尝试着忘记自己的社会属性与道德束缚,野一回,找到来自本能的创造欲。
很多人的迷茫,我觉得应当是来源于内心本能对于功利主义逻辑的反思,只是没有确切的形诸语言罢了。
我没有否定努力的必要性,而是想要让大家反思:作为努力目标的“成功”的合理性是否应当被默许?如果先验的目标并非难以否定,是否“作为手段的努力”其形式可以被反思呢?
当成功的评价体系,即我们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得到有效的拓展之后,何必为了“钱”而劳心劳力,花点时间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更有幸福感的事吗?
那如果现在的社会还无法认可,我们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我建构自己个人的价值体系中的“成功”呢?
比如说写作、比如说画画、比如说旅游、比如说玩游戏……但是若不通过此来回归到“物质成功”这一逻辑上来的话,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潇洒。
创业也是同一道理,或许我们最初想要的是改变这个世界或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并且我们真的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如果赚不到钱的话,终将只是一个令人感慨的悲剧。形而上的意义在现今的思维模式下,始终是单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