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高原城市。虽然说实在话我自己并不神往,因为某种程度上兰州到拉萨比兰州回福州还要方便,而且青藏铁路的景观并不特别亮眼。然而,爸爸却一直盼望着开车进藏一次。
拉萨到底是怎样的城市?单主编用了“意象地图”这一词汇来帮助我们思考。仅凭拉萨两个字,在头脑中绘出拉萨的意象。结果,所有人首先都先把布达拉宫的形象摆在了思维的正中央,然后以布达拉宫为中心,各自在脑海中绘出他们心目中的拉萨。
我们已经把拉萨当作了一个庄严、神圣的城市代名词。在我们的心目中,拉萨相对于中国其它省会城市在氛围上一定是有着巨大的不同的。在本书里,我就着重去寻找这些不同。
而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这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对于我的冲击力非常大。屋内暗红的灯光,有些脱落的墙体,小小的窗户,里面映出的却是黛色的山影下,傍晚清澈而圣洁的布达拉宫。庄严与寒酸,堂皇与阴沉,交织于同一张较罕见的暗红色色调的画面中,给人以「阴冷中的希望」的感觉。
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生活贫寒的人民,心窗内映出的是圣洁的信仰。这种对比意外地很符合我对拉萨的第一印象,或者说是刻板印象。
然而,紧接着却是另一张照片。
它却给人一种布达拉宫也是市井的一部分的感觉,它并不是独立于市井,仅仅供市井人们瞻仰的天上花园与象牙塔,而是与市井交融成了一部分。按单主编的话,布达拉宫同时蕴含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种元素。它默默地注视着市井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在市井中的各个角落被人所注视着。
拉萨就是这样一个有机的矛盾结合体。既有贫寒,也有富饶;既有市井,也有神圣。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是与许多人想象不同的,实际相当包容的城市。
欢腾的拉萨河谷
河谷是我最喜欢的要素。我当然说的不是干热河谷,而是湿润的河谷。
无论内蒙古专辑、新疆专辑还是拉萨特刊,最吸引我的都是河谷。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因为我是闽江河谷的儿女呢?
用了一年多的头像也是河谷。
而本书的拉萨河谷再次满足了这种想象。近处的粮仓,远处一片金灿灿,整个画面寓意着富饶与幸福。河水在宽阔的山谷里流淌,滋养出两岸富饶的土地。高原积云让光影流转,塑造着动态的景色。明暗的对比不至于让人生腻,整个河谷的风光让人感觉极其活泼,有动态感。丰富的降水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地方简直是天堂一般。
我根本不会想到拉萨高原的农业可以如此发达。
初到拉萨的人,无论在什么季节,原先头脑中对西藏的想象,很快就会被颠覆。触目可见的风景,不是传说中的峭峰雪山,而是和缓的群山环抱中,拉萨河两岸平展的田野。在群山间逶迤而来的拉萨河,汩汩流淌,润泽着河谷中藏族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春季远望田野是一片嫩绿,夏季满眼是蓝天白云下起伏的绿浪,秋天成熟的田地里一片金黄,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一排排树林之间的阡陌纵横,仍孕育着农业地区独有的勃勃生机。
拉萨河一直被称为拉萨的生命河、母亲河,因为她使拉萨成为雪域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然而拉萨河这条母亲河,只是提供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水源,真正养育自古至今的拉萨人的,是拉萨河谷的农业。蜿蜒于高原之上的拉萨河谷,是雪域高原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河谷地带海拔低、水源足、地势平,是藏族人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拉萨的农业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下面这段解说很有传奇性:
高耸的念青唐古拉山,一方面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侵,同时也减少了西藏高原上常见的大风的袭扰。在拉萨周边常常有这种感受:藏北大风吹来满天翻滚的阴云,黑云压城,但身处拉萨下游河谷,却只觉得清风拂面,凉而不寒。开阔的拉萨河谷,反而可以尽享冬季依然灼热的阳光。
文章从几个角度分析了拉萨河谷发展农业的优越性。
拉萨素以“日光城”而名闻遐迩,日照时间长,是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区,这是植物生长的重大利好。它利于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质的同时,又不至于像东部地区一样,因为高温而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形成“午睡”,这样使得一天植物的光合作用时间较长。
受河谷地形影响,拉萨的夜雨率高达85%,这同时利于植物晚间高效吸收雨水、白天高效沐浴阳光。拉萨夜雨是太阳辐射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拉萨河河谷底部的拉萨,四周是高差很大的山坡。白天,山坡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谷底多,气温比谷底高,太阳落山后山坡散热快,气温比谷底低。这就形成了白天从谷底升向高坡,夜间从高坡降向谷底的山谷气流。暖湿的谷底气流抬升成雨,于是形成了傍晚到前半夜的夜雨。而夜晚的下沉气流,又让第二天阳光明媚。
高产也离不开气温凉爽导致生育期的延长这一原因。生育期延长,植物能够发育充分,穗大粒多,积累养分多,籽粒饱满。
此外,拉萨也引进了现代化只能温室大棚,让雪域高原也能够实现瓜果飘香。
色彩之城—— 一座泛着牛奶甜香的洁白城市
藏族艺术家们都是拥塞的高手。看那一座座寺庙与民居,纯净的色块在高原强烈的光照下,产生着惊人的张力。白黑红蓝黄,纯粹、炽烈又极富节奏感。众多色相中,承载着大千世界。
用语言来形容颜色,时常会感到吃力,因为色彩本身就展示着一切。你所要做的就是静静徜徉在拉萨古城,享受着色彩带来的一切惊喜与愉悦。
这章一上来就是相当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这种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布局极有条理,纯粹、集中、无杂质,再加上使用长焦,将人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色彩上。
这张图的构图让我十分享受。
朱红色的层层挑檐外,笼罩着白色镶边的香布,在高原的风里翻飞。它们在蓝天的映衬下,如同有生命一样,与滑翔而过的鸟儿相互呼应,生机勃勃。这种简单的红蓝白,这种单纯的美,带来了最直接的愉悦与安慰。
在这些色彩中,我觉得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白色。介绍白色的小标题就让人心驰神往。
白:一座泛着牛奶甜香的洁白城市
白色不仅代表着日光、不仅代表着雪山,竟然还代表着我们身边牛奶的甜香!对于这种和人们日常生活接近却又带有一点点特别色彩的元素,我是相当喜欢的。
我喜欢白色的建筑应该要从冒险岛的明珠港说起。白色给人阳光、开放、闲适、清透、海滩、海风,以及与深蓝的天空相衬的感觉。无论是之后在海边海训,还是在福州一中的时候,我都相当喜欢白色的建筑与蓝天。
而拉萨的这种建筑也符合我这种想象。
特别是白色与天空接壤的地方的装饰。真的有一种这条路通向神殿的圣洁感觉。
白色,就是属于日光城的纯洁与忠诚。而与牛奶联系的白色,更不单有圣洁,还让这种白色带给一般人幸福,让这种白色为人们所更多地喜爱。
藏族人对白色的喜爱,来自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也源自于他们的生活。他们生活在白白的雪山中,吃着乳、酪、酥油等白色的乳制品。这种颜色大概已经深深根植在他们的血液里,成为文化偏好的源头。在藏语里,“白”已经有了“吉祥”、“纯洁”的含义。这些良好祈愿与色彩偏好直接反映在了建筑装饰上。
拉萨寺院的白墙,砌墙的石材一般选择较方整的毛石,采用当地的一种白色石灰粉做涂料,掺入大量牛奶、蜂蜜、酥油、冰糖、白糖和少量青稞面粉调和后进行粉刷。在布达拉宫的甬道上,就经常可以看到游客贴近墙面在嗅闻奶香味,也是一景。
想象一下,深秋离蓝天最近的地方,有这样一座泛着牛奶甜香的洁白城市,实在令人神往。
“谁家的墙面刷得白,神降节的神仙就会留在谁家。”
这种质感和奶香味,逼大家无法满足与照片。只能亲身到这样的白色建筑旁,去感受墙体牛奶的质感与粗糙分明的机理,去嗅闻甘甜的奶香味。这也是旅游亲身体验比起看照片的一大乐趣——能得到全方位的建筑感官体验。
精神之城——世人向往的心灵家园
拉萨在距离上保持了对外界足够的吸引力。这种距离包括交通、价格、氧含量与文化差异。因此,做好决意去拉萨,承受高昂的价格与可能的高原反应去到拉萨,往往不仅仅意味着一场旅行,还常常意味着一种执着地寻找,还往往蕴含了每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反思。
旅行就是在追求日常生活中难得的体验,去寻找“非日常的要素”。不论出国旅行也好,现在国内的“清新空气游”也好,去看演唱会也好,都是在寻找这种和自己日常生活有距离感的体验。因此,拉萨作为旅行目的地来说,无疑有了这种先天优势。
然而偏偏,这么有距离感的拉萨,居然意外地是一个包容的城市。
本章主要介绍了在拉萨的各种生活方式。普通人可以选择转经、泡茶馆,甚至晒着太阳发呆。而高人则选择在高原上创业,不论是开客栈、制作手工业品,还是更高科技一些的高原生物制药与高原高科技农业。
拉萨相对于北上广,不仅有一种神奇色彩,而且生活简单、压力小,能容许你尝试各类的生活方式。选择在一个城市生活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感觉到接纳感,感觉到日子舒服、简单,感到身心的愉悦。我在东京和兰州并没有这种感受,所以我喜欢福州。而拉萨,据文所述,也是能让人感到接纳感的地方。
特别有传奇感的,个人心目中是这样一段话。这可以说是小小空间里具有特色的包容性的最大体现。
老城区的茶馆大部分开在街边,里面密密地摆放着木质藏式桌椅。整个拉萨也许有几千家茶馆,有人说一年之中,就算每天去喝三家也是喝不完的。除了甜茶、清茶、酥油茶,这里还有简单的吃食:藏面和咖喱饭。
拉萨人喜欢喝茶,拉萨的茶馆可能是比联合国大会更具有包容性的地方。不分贫富、民族、性格、信仰、肤色,每个人都能在窄小的茶桌边找到一席之地,把玩着手里的小茶杯,谈论着有时南辕北辙的话题。穿袈裟的僧尼、衣衫褴褛的朝圣者、衣着现代的游客,三两拼桌,喝茶、吃面、打骰子。
若见你的茶杯空了,隔壁桌会主动给你添满,请你喝不要钱。你若是口若悬河,就会吸引一大帮倾听者,无论藏语汉语,有趣是这里的第一公理。你若是在这里大谈生意经,或许就会惊动邻桌闷头喝茶、手握亿万的康巴天珠大老板。
对于很多拉漂而言,每天下班后一壶甜茶、一碗藏面,几乎是戒不掉的瘾。
这一个小茶馆,就是包容的拉萨一个缩影。这样看来,拉萨的生活相比于北上广,多了很多的安稳和松弛。如果真正去体会拉萨的日常,兴许有机会感受到它与“漂”字似乎并不兼容。
在本书的另一章,着重介绍了「在拉萨,传统和现代是可以和谐交融的」这一主题。今天的拉萨,两条铁路、四条国道、三十七个通航城市,拉近了与内地的距离。本地人、创业者与游客共同参与了当地文化的创造,艺术、文化与宗教上,越来越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特点。
拉萨这座诞生于高原河谷中的古老“圣城”,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如何创意地结合科技、生态、文化和人性,并最终创造出怎样的辉煌,值得我们期待。
来拉萨,你可以去发现实现自己选择的空间。
我其实并没有那种青春的激情——在圣洁的山水间放飞灵魂的激情。但是这当然也是青春的一种,是人们青春中的一种选择。
而许许多多人到拉萨来履行这种选择。这是拉萨给他们的大空间,给他们的自由。空间之大体现在海拔与高原景观上,自由之大则体现在包容的文化上。
在我看来,拉萨可能并非是一个旅行者跋山涉水的终点,而是他探索或醍醐灌顶般感知这个世界的起点。
旅游指南式读本
本书用大量篇幅提供了一些旅游指南,以及沿线风景胜地。特别是《拉北环线》一节,提供了大量旅行指南和照片,供驴友参考,但这并不是我重视的方面。感兴趣的读者也不妨精读。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第30页的深蓝天空下有着相当清澈而丰富的色彩的琼穆岗日,38页清晨的青藏高原中雪山下的湖光山色,以及60页有魔法色彩的寺院。这寺院如秘境一般潜藏在看不到天,看不到阳光,却充满着明亮的绿色的河谷中。倚着山驻扎的寺庙,更好像是其中有精灵一般神奇。总之,这张图很迎合我在冒险岛中获取的魔法密林的审美观,所以我特别喜欢。
108页红彤彤的藜米,111页被花拥簇的庭园,让人看到拉萨不仅有的是冷蓝色的严寒雪山,还有各种各样灿烂和温暖的颜色,给人以幸福感的颜色。
而18页咆哮、奔莽的拉萨河,与119页雪后布达拉宫,狰狞、有野性而又显得苛刻的美(harsh)。
250页纳木错边透着书都能感受到清凉的空气的早晨,257页阴翳的高原积云下的拉萨河大桥,以及258页有着海景之美的拉萨河一隅,能看到河水清冽而波光粼粼,白色的沙洲镶嵌其中,金色的杨柳将长长的影子映入河岸。这些照片都给人相当非自然的感受。顺带一提,明明不在海旁边,却给人如此浓厚的比海更加纯粹的海的感觉,这种感受我在青海也有过。
总之,这本特刊也是相当包容的一册特刊。七大主题:景观之城、天府之城、希望之城、精神之城、众水之城、色彩之城、众生之城。不论是喜欢旅行、地理、宗教、建筑、文化、城市建设、手工艺、大数据等等,相信都可以从这份特刊中找到喜欢的元素,以及感兴趣的话题。这里我只是挑了我自己感兴趣的三个话题来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