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话,讲了一个故事,准确说,甚至是多个故事。
四句话,透过一个画面,演出了许多场境。
四句话,演绎了一个生活哲理,宣示了一种人生态度。
四句话,演出了一幕电影,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电影。千百年来,让人回味无穷。
但,这其实不是电影。
一首诗,一首明白浅近又含蓄深刻的诗,一首过目不忘且一见如故的诗。
这,就是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行》——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亲切熟悉的民情风俗,朴实自然地娓娓道来,让你一下子就中了吸星大法,丢不开放不下。这是千百年前的生活故事吗?好像就是昨天、今天,就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图景嘛。
人人都有些梦里老家的深层记忆,那是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悄悄发酵的老窖藏。陆游这诗,自是会勾起好些人的窖藏来,形成通感、引起共鸣的。
这是题材的魅力,故事的魅力,画面的魅力,也是表达的魅力——简直就是一部电影!
千年的斜阳古柳,不老的负鼓盲翁,醉里梦里依稀可见的赵家庄,像电影般清晰又模糊,熟悉又陌生。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那么似乎漫不经心却有勾魂摄魄之力。讲的是诗人的一场偶遇,感觉却是读者自己的经历见闻。
打动你的,首先是一个乡村生活故事,一个鼓书艺人走村串户摆书场的乡村文化活动场景。斜阳古柳,乡风乡韵,古朴清新,自然可爱。这样的一幕,是不是会鈎的你浮想联翩?是不是像一场电影般让你想起许多画面许多故事来?
但是接下来稍一琢磨,你会发现,这个看似直白道来的乡村生活故事中,还藏着好些故事。
首先,关于真假蔡中郎,就是不同的故事。
蔡中郎,汉代人蔡邕,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才子大名士。不仅文学、书法等方面,有着当时少人企及的造诣,在注重孝道的汉代,还是广为人知的大孝子,算得上德艺双馨。但是,在宋代民间艺人演绎的故事中,蔡邕却是一个为攀附权贵抛妻弃子的无耻之徒,是见利忘义泯灭人性终而遭到上天惩罚的奸邪小人,是昭示恶有恶报古训的反面典型。
所以,满村听说蔡中郎,在此至少套着两个故事:一个,盲翁鼓词里作恶多端而遭报应的蔡邕故事;另一个,世人是非不分,导致千古名士蔡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含冤莫白的故事。此外,还有由此引发的诗人自身故事,即诗人关于人生是非的哲理思考。
“身后是非谁管得”,首先是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人只能做好自己、做好现在,是非成败不必计较太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连蔡邕这样的大贤,身后也要遭人歪曲唾骂,非自己力所能及的身后事,何必在意太多呢!
其次,表明了诗人的一种人生思索、人生态度,一种“笑骂由他笑骂,我自好自为之”的超然,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或者说,一种坚持抗战主张而不向投降派妥协的决心。
当然,透过满村人的不同臧否,其间更有诗人对蔡中郎的同情,对是非不分现实的愤懑、无奈。
物伤其类。透过蔡中郎的故事,我们在看似轻松调侃的话语之间,明明白白看到了诗人的自伤,看到了陆游对自身际遇的感慨,看到了陆游自己的无奈故事。
在宋、金对峙的南宋时期,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主战派。其抗战主张,在以媾和苟安为国策的赵宋王朝,自然难以得到采纳。虽然陆游也曾为官,但往往是在远离抗金前线的后方地区,干着通判、主簿之类的辅佐职事。报国无门的苦闷,伴随了陆游一生。结合诗人生活际遇看,诗人何尝不是把自己看作又一个被是非颠倒的蔡邕!写蔡中郎遭遇之不公,何尝不是在写自己!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陆游某一赋闲时期。也有人考证,似乎是作于陆游在温州主簿任上,并考证出一个赵家庄之所在。不管哪种说法更确切,从《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诗题,可以看到,一心抗敌报国的诗人,此时有些无所事事,当是无疑的。
如果我们说,整个赵宋王朝,就是一个是非不明的赵家庄,当朝投降派官员,就如那负鼓盲翁,在不分好歹地自说自唱,真正爱国为国的就如蔡中郎般含冤受屈,那么,恐怕难逃索隐派捕风捉影之讥。但是,作为满腹经纶的诗人,对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蔡邕故事,竟然会毫不在意一笑置之,恐怕也不可能。“身后是非谁管得”,至少,该是不平则鸣的悲愤之声吧?
所以,从小立志“上马击狂胡”的陆游,曾经呐喊“此身合是诗人未”的陆游,曾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风烛残年“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通过蔡中郎故事,表达了对是非不明现实的批判、鞭挞,应该是无疑义的。
看看,本来一个民情风俗故事,转眼变成了一个人生故事;一部乡村风光电影,变成一部官场政治电影了。
看似一首即景写实的生活素描,一首顺口而来的生活小调,一首写景叙事的乡间风情画,其实却是一首饱含生活百味的感遇诗,一幅壮心不已的报国图。虽是妙手偶得,实在不输千锤百炼之作。
当然,多有认为此诗就是纯粹的田园诗,无所寄托的。对此,小编实不敢苟同。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小舟游近村舍舟步行》,是诗,是画,是电影,是哲理,也是批判书,值得细细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