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应该以理性为主导还是应该以感性为主导,这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话题,更多的人会认为我们的生活应该以理性为主导,这是由我们现有的价值观所决定的,我们所学到的大多数价值观本身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理性,我们都认为只有当我们足够理性时,才能带来和谐有序的生活。
所以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多数时候都是在压制自己的感性。就像我们多数人曾经都有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理性会告诉我们,梦想不能当饭吃,追随梦想的生活是虚幻的,是没有前途的,多数人就会因理性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从而按部就班的追随大众的生活。我们会把这样的行为称作是理性的选择。
但是当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被理性所占据时,我们感性的一面自然就会减少,当我们的感性缺失时,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感自然也就会随之减少,因为幸福和快乐本身就是来自我们心灵上的感受,是来自我们感性的一面。
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就不能只生活在理性中,而是要去生活在感性中,只是很多人对感性有误解,他们会认为如果我们按照感性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是混乱无序的。因为很多人对感性的理解就是任由性子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顾忌他人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带来放纵、混乱和无序,那么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属于感性的行为还是理性的行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区别,感性显然是属于我们心灵的范畴,也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情感,就像我们遇见某些美和善的行为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感动流泪,这就是我们人的感性的一面,是从我们人的本心而生发出的行为。而理性则是属于思想的范畴,所有根据思想而做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范畴,简单说就是凡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都是属于理性的范畴,因为任何的目的和动机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
那些我们所谓的任性的行为显然全都是来自于我们思想的反应,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去行动时,也就有了任性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必然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冲突和混乱,所以我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但是这个非理性是从我们现有的规则所做出的结论,而不是从我们人的行为本身所做出的结论,单纯的从我们人的行为本身来看,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范畴,因为我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我这个动机和目的而产生的。
所以会发现,显然是因为我们的理性制造出了混乱,而我们又在用自认为更高的理性去抑制混乱,所以才有了混乱的延续,因为我们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们的行动一直都是在抱薪救火。所以只要我们的行动是理性为主导的行动,那么我们的冲突也就不可能得以彻底的止息,因为正是理性制造了冲突。
所以要从根源上止息冲突,我们也就不能让理性主导我们的生活,而是要让感性主导我们的生活,处在感性中的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的冲突存在,因为感性为主导的行为不会有任何的动机和目的,也就是不会有自我这个中心的存在。我们就会与他人、它物产生真正的连接,我们也就不会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被他人所伤害,因为没有自我中心存在,我们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面对每一个当下,事实不会带来伤害,伤害只会源自于我们的思想。我们自然也就会是安宁和谐的存在。但是感性是指我们来自本心的情感反应,而不是来自思想的情绪反应,正是思想上的情绪反应带来了混乱,下期我们再来分享情感与情绪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