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因为重复的失败和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塞利格曼用狗做实验,蜂鸣器一响,给狗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就算把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跑,还没电击,它就开始倒地呻吟和颤抖。
当一个人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后果后,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也因此,很多被拐卖的妇女,她们遭受了长期的心理摧残后,最终放弃了逃跑的想法,接受了当地的生活,选择“认命”。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说过:“这个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
想要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沼泽,最重要的是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从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改成觉得自己努力不够,使自己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