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常识”牵制,看问题也被这些“表面”当成了固定的求解方式,比如长身体就要使劲吃、不会读书的都觉得是笨蛋、考不上大学就是没出息、不结婚成了不孝、离了婚是你品性不好、当了小偷就应该是坏人、不走寻常路你就是叛逆不懂事······因为这些“常识”和“表象”,生活中多了很多自尊心受挫的“罪人”,也因为这些杀鸡儆猴,世界上多了许多活的小心翼翼的人。人们就是总被“常识”和“表面”牵制,才无形中伤害了许多的无罪者,不深入就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因为我们真的没什么资格去贴给人标签。这就是我今天开始介绍这部电影前想说的话!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自导自演的教育片,教育谁?当然是总以“常识”和“表面”去自定义一个人好坏的我们。
影片的开头很有趣,屏幕像贪吃蛇那样出现很多的“乱码”,严肃的老师报告着学生的分数,总分25分,大家都考得不错,唯独念到一个叫“伊桑”的学生时,老师的表情就多了愠怒,个位数的分数确实很容易受到老师的瞪眼,嘀嗒嘀嗒·····字母和数字越来越多,占满了整个屏幕,溢满则漏,影片从轻快转到另一个柔和的气氛,一个男孩正在池塘优哉游哉地抓蝌蚪,不一会儿,融洽的环境就被一个男子打破了,抓着男孩的衣领,揪着他上了校车,嘴里不停地说:“你就没听到喇叭声啊?总因为你迟到”,影片的开头,我们就应该看得出这个有点小龅牙的“问题学生”就是电影的主角。
校车上,这个孩子不和其他同学嬉笑玩闹,只顾看自己捞到的蝌蚪,甚至陷入了自己想象出来的海底世界的情景里,导演阿米尔汗更是借助“伊桑”想象出的这幅图表达了自己拍摄这部电影想要说的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接下来,故事正式开始,和中国父母差不多,一放学,母亲就问儿子:“试卷今天发下来了吗?”2分和3分的分数让伊桑不敢直视母亲、避头吹起来杯子里的牛奶泡泡;这个时候门铃响了,大儿子尤汉放学主动报告着成绩:门门功课都第一,还傲娇地问弟弟:“你考得怎么样?”第一和倒数第一全在这个家庭里,两兄弟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为了让伊桑的前后戏剧矛盾冲突更明显,电影理所当然的把“问题学生”该有的问题都放出来了:成绩不及格、放学不做作业跑出去逗狗,被大哥哥欺负还不怂的还手厮打,生气弄坏邻居植物······理所当然,对方父母找上门来算账了:“你儿子毁了我的植物,你们没教过他做人吗?我儿子受伤了,还在流血呢?······”邻居巴拉巴拉说个不停,其实父亲只要稍微冷静一点点,看看邻居这个壮硕的大个小伙,很容易会有疑问:一个大高个孩子怎么能打不过自己这么瘦小的儿子,再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事出总有因···但父亲被一通责骂,怒火攻心,见儿子回来,情绪比理智快,不问前因后果就给了伊桑一巴掌,让一旁的哥哥和母亲都不敢吭声。从这里可以猜得出,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里,父母的地位应该还是不平等的,所以母亲没有什么底气去制止丈夫打儿子,回到父亲身上,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确实有问题,教训儿子说的话更多是他的立场:“整天提心吊胆,就怕别人跑来抱怨····再有人来抱怨,我就把你送到寄宿学校去”,不问问孩子事情缘由和内心想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强硬和独断,甚至还有恐吓的成分。
看着看着,中间剧情很莫名的出现了一曲欢快的印度歌曲,再配上一家早起的日常状态情景,有点突兀,但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这个家庭的背景,伊桑一家属于中产阶级,父亲工作地位不低,收入条件也不差,母亲放弃事业作为全职太太一心操持家里,拥有两个健康的儿子,大儿子懂事优秀,小儿子问题多多······魔性的一段快节奏交代母亲从五点到六点伺候完家里这三个大、中、小男人后,居然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伊桑的学校教育生活。
课上,三年级的伊桑一个形容词都不会读,只说“它们在跳舞”,单词作业反复拼错,唯独绘画很有天分。如果老师仔细一点,其实可以发现这个学生不像一般成绩差的学生,一般读书不好的孩子排除智商因素,不可能连一个单词都读不了,也不可能多次留级后还能够把反复教习的单词给忘掉,唯一的解释只能说这个孩子某些地方存在着缺陷,但伊桑的父母、老师只把这些问题归到他不努力、不用功、不听话、爱惹事的表面上···没办法,父亲真的把儿子送进了寄宿学校。
寄宿学校比普通走读的学校严格些,在这里老师们采取的方式严格甚至激进,旧手段重现,老师们一个劲的责骂:“你为什么不会”、“白痴”、“为什么你不行”·····吓得伊桑沉默寡言、情绪更暴躁,更加不爱读书,连最爱的绘画也不动笔画了。从前的活泼全没了,抑郁了许多,家人来探望时,和哥哥独处会没由来的打个惊颤,这个时候的伊桑已经需要一些心理辅导了,但父母和老师依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剧情冲突的足够多了,是时候该有人出现处理一下了,于是,伊桑有了一个愿意接纳自己的朋友拉詹,还来了一个新的代课老师,这个老师就是阿米尔汗饰演的美术老师尼克姆,他的一开场就像个耍杂耍的流浪音乐人,碰上整部电影的色调,阿米尔汗这样的出场有点吓人,只能说印度人真的太热衷于唱歌跳舞,一部电影又唱又跳的场景真不少。
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驰骋想象,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形式,尼克姆上课与众不同,也把他和其他死板的老师划分了一个界限,伊桑的问题终于在这个在新新教师的发现下慢慢开始被解开,看了伊桑的所有作业本后,家访了伊桑父母,参观了他的房间,问了伊桑父亲为什么把他送到寄宿学校,父亲一本正气的说儿子学习态度不好,没有进步;这个答案没有让尼克姆满意,再一次追问原因,父亲倒哑口无言了。父亲无话可说,这回轮到尼克姆解释了:把d写成b,把b写成d,写反字母,这不是笨也不是懒,而是孩子很难分辨这些字母,孩子有学习障碍!
尼克姆让父母感同身受了一回后,终于明白,不会读不会写的伊桑在大家面前失去了自信,只能用逆反来掩盖无能,而在寄宿学校里,他连逆反都没了,画画也放弃了。之后,尼克姆开始了拯救伊桑大行动,用亲身实例和绘画的方式开始给孩子构筑自信,也慢慢地在户外活动上发现了伊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剧情到这里就需要再加一把火才能将电影推向观众喜欢的高潮,于是出现了校方决定开除伊桑,尼克姆恳求成功,决定再给伊桑一个机会,但有期限,在这个时间段里他要学会认字。就这样,尼克姆单独以各种有趣的形式给伊桑上课,在小有成效后还为他专门举办了一场绘画大赛,在师生都参与的大型的绘画赛下,那些曾经对伊桑教学失败的老师们重在参与的情景给了电影一点喜剧效果,也反显了伊桑的绘画天赋,算是一雪前耻了。最后,大奖无可厚非的当属伊桑,只是一直以来被视为问题学生的伊桑在听到自己得奖时更多表现出的是不自信、害怕和躲避,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毕竟那么多年来一直没被正面地重视过。
在尼克姆牵着他上台领奖时,伊桑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无能的人,抱着尼克姆大哭;期末,伊桑也第一次给父母交了一份可喜的成绩,一个好孩子就这么被一个好老师从悬崖边给拉回来了,结局真完美!这部电影从侧面批判了印度社会教育制度的缺陷和家庭教育所出现的漏洞,有批判就需要反省,我们普遍都认同一个观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二个老师,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二个父母。但仅有双向沟通还不够,必须要重视中间的那个纽带,不能常识性的认定每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许他们是真的因为“不会读”呢?总之,要深入孩子内心去理解和观察、帮助,不能拘于表面定罪,这样容易让好好的人剑走偏锋。
不从教育来说,单从我们普通人看,在发生一些事情时,没有处在知悉者和当事人的位置上,仅仅听一些流言蜚语就从表面上去定义某个人的人真的没什么发言权,往往多添一句的评论,就容易给当事人多一份压力,舆论就是在这种表面层次的“关心”上被放大,总之,听一听就过,少评论是功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