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回来上班,一想到社畜的日子又要周而复始,打工人的表情包是这样的。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默认工作就是应该这样的呢?
01
最近,有位叫大卫·格雷伯的人类学家的著作被译介进来,题目就叫《Bullshit Jobs》(狗屁工作),非常应景。
这本书起缘于他在2013年写的一篇小文章,题目是《论狗屁工作现象》。
文章刊出之后如病毒一般蔓延开来,有人在一天之后就收到五份朋友转发文章的邮件。2015年新年过后第一个工作日,伦敦地铁还有人摘抄了文章的句子广为散发。
可见狗屁工作,人人不满。
光是从书的目录看,格雷伯的研究(尺度)就已经足够让打工人眼前一亮了。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是狗屁工作,不妨趁着新年开工、身体还算诚实,来对照一下。
1、狗屁工作的三个特征:
第一,工作者自己也讲不出甚至干脆否认工作的意义;
第二,虽然如此,工作者还是要通过装作“很忙”来假装工作有意义;
第三,上述状态发生在雇佣关系的基础之上。雇佣关系强化了满负荷劳动和企业之间的矛盾。
你以为只有公家单位才会有各种繁文缛节,但其实不是。狗屁工作不分公共还是私有,它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和分工体系当中的一种顽疾。
2、狗屁工作的五种类型:
第一类是帮闲(flunky),简单说就是为了让某些工作或个人看起来好像更有档次、有派头,这类工作的典型是各种“助理”。
第二类是所谓“打手”(goon),这类工作有一定侵略性,而且常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欺瞒和哄骗,包括各类销售、策划和公关部门。
第三类是“查缺补漏”(duct taper),这种工作如字面意思所示,是修补各种bug,但问题是,这些bug往往是组织自身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自己造就了问题然后自己解决,以此来显示某种“专业性”。
第四类是“打勾人”(box ticker),格雷伯在形容这种工作时用语是很刻薄的,因为他们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证明组织能够宣称自己在做一件实际上并没有在做的事情”,例子是那些惯于用PPT来展示自己工作业绩的工种,比如各种行业研究。
第五种是“任务大师”(task master),这些人以各种中层管理人员为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其他人派发任务,甚至主动创造各种狗屁工作。
这五类工作的打击面很广,格雷伯进一步说,很多工作总体上看并不是狗屁工作,但是其中的一些内容越来越呈现出狗屁化的倾向。恩,说的太有道理了。
02
你看,一个人类学家都开始炮轰狗屁工作现象,沉默的打工人们,请不用怀疑自己的判断。
工作填满了20到60岁的人生,却不得不为一些假工作耗尽心力、掏空身体,想想还真叫人痛苦沮丧。
格雷伯觉得这种痛苦已经变成了精神暴力,但是社会对这种现象的激增无动于衷。
在我看来,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和近年来996、内卷化的工作内容,离“本真”越来越远。
在企业经营中,真正带来利润和结果的,是其中20%正确的动作,这是经营的“真”。
真正释放员工效能的,是减少无端消耗、把握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是管理的“真”。
我凭什么说这是“真”呢?员工在工作的各类反馈中自有体会、自有感受。
比如很多企业热衷于学大厂搞客户为本、奋斗为本文化,却只学了皮毛。
没有人家的战略能力,却四面出击、机会主义、反复试错。
没有去建设客户导向的产品、销售体系,却无时把客户至上挂在嘴边。
没有权责利高度一致的绩效体系,却高喊奋斗者为本,以无偿劳动为荣。
这些额外的成本,都需要员工的工作来埋单,在投入与产出之间,他们当然感受的到何为真何为假。
人类有从劳动中自我实现、获得快乐的天性。
员工不是不想上班,而是不想做那些无意义的、内耗的、无结果的工作。
客户为本、奋斗为本不是不能喊,但前提是企业要先有,同时程度要匹配。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和质要对等,表和里要如一,工作的内容要和真正影响企业发展的事对齐。
否则容易失真,反而塑造出了失真的企业文化、不被重视的上级指令。
企业只有言行统一、真实不二,员工才能打心底里认同追随,说一不二地执行。
如何远离这些狗屁工作和工作内容?
明智的企业家,即便不能让毫无意义的工作减少,至少也要让无意义的工作内容减少。
让员工建立对企业经营的整体逻辑的认识,真正为有价值的工作去奋斗。
明智的打工人,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生存法则,只有筹码才能应对筹码,只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选择自由的能力。
所以要么远离狗屁工作,要么接受事上磨练、静待花开。
希望好的工作,都成为一种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