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私域流量》有感
前一段和冯平老师的团队做了个沟通,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思维还是走入了想当然的误区,比如一直认为群是我们建立私域流量的主阵地,而虚拟人只是辅助;比如认为虚拟人的主要价值在于朋友圈的发布免费展示,当然也包括一对一的互动,但由于运营本身过重,不太适合我们这样大流量的企业作为获客的主阵地,但沟通后发现,运营好友而不是运营群,才是私域流量运营的核心,而且通过标准化和集中式运营,专业的人手完全有能力实现批量运营。
每一次和不同圈子的人的交流,果然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出于对他们观点的好奇,我很快地阅读了冯平老师的《私域流量》一书,并在书上画满了圈圈点点。
说实话,这不是多高级的一本书,四五个小时就可以看完它,但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就是讲微信获客的,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实践中整理出来的这些心得。对我来说,中间相当多的技巧和方法给了我启发。比如如何实现总店和分店的分散运营,集中管理和账号安全;比如如何设置每个个人号的人格设定,以及为什么;比如每个个人号应该如何和客户建立真正的情感关联和信任,而不只是蹭朋友圈流量,甚至强推广告。
我很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在群里,交流是开放的,不可控的,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发表意见,这意味着真想长期运营好,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更何况,竞争对手完全可能进群把我们的客户私聊成他们自己的私域流量。所以在外部引流阶段,群只是一种过渡手段,通过阶段性的沟通和分流,最终变成可以一对一或N对一(多人服务1个客户)的私密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将达到两点好处,第一是角色变换,从过去惹人讨厌的广告推送,变成吸引客户来问询他们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人设应该是专家,而不是客服的原因),第二是信息区隔,在私密环境下的沟通,不仅更具信任,还不会有太多干扰信息,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你不需要是全世界最好,只需要是TA身边最好即可。
读一本书,直接看到可用的经验和技巧,当然有价值,但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应该延伸思考,为什么他们可以打破我们思维的定式,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另一面?以及如何让这种打破,成为我们自己的思考习惯。
林容丰
201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