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整个探险过程中,阿蒙森一直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天气好时绝不会走得太远,以免筋疲力尽;在遭遇恶劣天气时,也坚持前进,保持进度。他把探险队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约24~32千米)
2. 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3.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
4.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如果拿爬山来做比较,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观点会很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5.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你可以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6. 最经典的树形结构是书的目录
7.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8. 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9. 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案”。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重复前面的步骤迭代,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10. 如果说生物通过基因进化,那么人类社会则通过文化基因进化(memes)
11. 个体的学习循环“认知——理解——践行——学习”再快,也只是发生在一个个体之中。但如果一群大脑互联形成网络,“认知”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分包,你不需要懂,只要知道谁知道就好;以前我遇到问题,经常思考“该怎么办”,现在我总在想“谁会知道答案呢”
12. 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专注于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在目标上专注,在手段上多元。
13. 当信息多到你记不住的时候,你就会散焦,丢失真正的答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问。提问比答案更有效果
14. 提问即思考。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15. 有三种形式的创造:一种是灵感迸发,一种是厚积薄发,还有一种是即兴发挥。灵感迸发型的创造是跨领域组合,厚积薄发的创造是同领域组合,而即兴发挥的创造是知识和场景组合
16. 在水流不太快的时代,你可以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许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识爆炸、洪流的时代,你只有登上船只,才能保持和时代同步。守在岸上,只能被远远抛下,望洋兴叹
17. 知识焦虑的解法很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18. 你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假装自己要写本书。然后打开你的知识管理软件,每天记录一部分,想起来就丢进去,很快这本“书”就会出现。当一个模块完整的时候,就可以考虑丢出去分享,换来下一个模块
19. “百知谷”要求——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20. 知识IPO系统(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21. 网络上常有人提问:“如何在一周之内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专家回答的——如果你和专家只有一周的差距,他还是专家吗?
22. 人的心智缺了体系,就好像站立在流沙之上,没法稳定地做判断,只好随波逐流
23.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知识体系:问题导向、联机思考、知识晶体和信息源头)
24. 用提问学习,用联机思考,用输出整合
25.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破局先识局控局
26. 面对困境,只能破局。人生就是一次次破局的过程。其实所谓的局,就是“系统”
27. 从种群的角度看,狮子也许是弱者。这个种群平时依靠吃斑马中的老弱病残为生,帮助斑马更好地进化
28. 所有的边界,包括国界,都是人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发明了边界,最后发现自己被困其中
29. 当你用一个全新的词解释事情,会倒逼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事,从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
30. 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智商比我们高、定力比我们好,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人之小,也并不是品格的低微、智力的稀缺,而是格局之小、眼界之小和系统之小
31. 生活中无解的问题?我把它们称为“轮回问题”。佛陀开示说,轮回中的人都深陷循环因果中:你这辈子伤害或帮助了谁,下辈子对方就会回来报复或报恩,来来回回,因因果果,循环不断
32.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33. 法国谚语:我们常常改变,是为了不变
34. 对于轮回问题(死循环)破局,第一序改变是不够的,要第二序改变;拆墙是不够的,要拆天花板
35. 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36. 如果以后你看到不讲理的人,记得提醒自己——他是三季人(春生秋亡,不见冬季),你也就心平气和了
37. 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关系不变,功能就不变。第一序改变的是元素,第二序改变的则是关系
38. 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39. 竞争对手的股票往往是共同涨跌的。石油价格下跌,特斯拉汽车的股票也会下跌,因为石油便宜,大家都不着急用新能源了
40. 如果不理解系统,即使看到一切,你也什么都看不见,你只是“look”(看),而并没有“see”(看到),更不要说“insight”(洞察,看懂)
41. 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看得远是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看得透则是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