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读书笔记 (部分)
邱晨:
焦虑其实就是干着急
不知道学什么干着急
学进去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干着急
知识的最重要的几条属性:
1.有应场景,解放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例:不知道学美学还是学声乐,学国学还是学管理,那就看知识的应用场景是否熟悉。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有解释力就能与我们得日常经验相呼应,从而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忆。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也就是说把a领域的知识放到b领域,甚至是cdef领域都可以用。
4.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
例:抗拒成长焦虑最好的办法不是多来几场知识盛宴,而是以“小”学问为起点,降低强度,提高效率,润物细无声地学去吸收和学习。
马薇薇:
在别人焦虑的时候学习,在别人学习的时候焦虑。
别人焦虑时,你得学习,知道问题在哪里,哪方面要提高,哪方面可以解决,哪方面只能死撑,把焦虑弄明白是唯一让你不焦虑的方式。
周玄毅:
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
第一,大学学历成为标记。
第二,互联网信息人人可及。
第三,人人都是知识分子,人人都是百科全书。
黄执中:
小学问,就是把知识积木化。
人类对知识的想象,向来便有两种:
一种是拼图
一种是积木
拼图:每块碎片都有前因后果,都有它在系统里所预想的固定位置。
积木:所谓碎片化,其实都是积木化。每一块积木都可以单独学习,自主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状。
为什么很多事情争不明白?
1.证有不证无
因为要证明一样东西不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主要的举证责任是在说它存在的那一方。
例:如果一个人断定世界上没有白色的乌鸦,另一个人可以反对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上一定有某个地方存在白色乌鸦。此时,应该由谁去提出证明?其实只要认真想想就会明白,要证明有白乌鸦,的确极端困难,但至少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不管怎么辛苦,只要抓到了就能证明你是对的。可是反过来说,想证明没有白乌鸦应该怎么做?即使你抓了1000只乌鸦都是黑的,也只能证明你还没有抓到白乌鸦而已。
2.没有自知之明,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每个人在评估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而且关键是,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换句话说,越无能的人就越自信,越是不行就越是自我感觉良好。
3.人为什么会死不认错?
外部归因,把原因推给外界。
内部归因,把原因归于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4.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滑坡谬误”就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件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件事情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
滑坡性的思维,根源在于人们偏好于相信循环渐进的趋势本能。
5.你能分清楚原因和结果吗?
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把犯因果导致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剧忽悠。
6.迷信的命门在哪里?
第一,迷信和愚昧愚昧并不一定成正比。
第二,迷信真正的温床,不是无知,而是恐惧与焦虑。
第三,迷信的成本,往往是隐性的。
如何拥有自律?
1.想自律?,你连因果关系都弄错了。
例: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有拖延症——之所以不能及时完成工作,之所以管不住自己,都是它在作怪。其实说白了,并不是因为得了拖延症才变懒,你只是把自己的懒惰散漫咎于拖延症这个原因而已。
你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内心深处缺乏动力。
2.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
很多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遵循的顺序都是do-have-be.
一个目标之所以会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而非现实,正因为它难以达到;难以达到,是因为难以坚持;而难以坚持,则是因为中途你走的每一小步,看起来都那么微不足道。
方法论: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3.改变自己,要经历哪几步?
前意识阶段
意识阶段
必备阶段
行动阶段
保持阶段
一旦决定改变,当下要做的事,反而是要克制自己的热情。
对于自律来说,我们需要在两方面找到自己的“关键他人”
一是帮助我们建立自信的关键他人
二是帮助我们严格管理自己的关键他人。
别人的成功故事,为什么帮不到你?
请记住,只有合适的参照对象才能产生真实的驱动力。
1.参照对象太遥远,会导致细节模糊,信息不全面。
2.参照对象太过高大上,会导致你自己的效能感不足。
3.参照对象跟你没有可比性,会导致对你的触动不够真实。
为什么你不敢做个优秀的人?
认清别人的“自我防礙”,有利于解除自己的“自我防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