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亡国奴的苦难

周朝的采诗官在各诸侯国收集民歌,天还没亮他们就来到了邶国,在路上碰到了一群匆忙赶路的人,这些人衣衫褴褛,神情严肃且忧伤。由于他们行色匆匆,采诗官没有来得及去向他们打听。

天微微亮了,这时采诗官来到了村庄,路过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妇人正在悲伤的哭泣,他走向前问:“大娘,您这是怎么了?”大娘听了他的问话,哭得更伤心了,而且还边哭边唱了起来,似乎想把内心的苦全都唱了出来: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位大娘怎么了?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对了,她是在哭泣中思念自己的丈夫为了给君主服役总不回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邶国,兵役和徭役负担非常沉重。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正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这样的民歌被采集呈上来,让周天子看到,对于及时调整邶国,缓和阶级矛盾也会起到一定作用的,于是诗歌《式微》就产生了。

关于《式微》,始终有不同的声音。我不知道哪一种更接近于已经睡下的真实。我曾一厢情愿的想,老人读《式微》,必定会读出沧桑;中年读《式微》,必会读出凄凉;而少年读《式微》,会读出薄薄的眼泪。

而我初读时的感觉,一片空旷地,放眼茫然,有人在痴等。仅此一个意象,就惹得愁肠百转千回。

对于《式微》解读的许多版本,都关乎一个男人——黎庄公。据说,春秋初期,赤狄国兴起,夺取了黎侯的国土。黎庄公的夫人是卫侯之女,大难临头,黎侯自然首先想到的是携臣带眷投奔亲家。但卫国也无力协助黎侯复国,只好将他们安置在卫东二邑,躲避一时。《式微》就是这时候在民间流传出去的一首诗歌。

余冠英教授评《式微》,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是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的牢骚诗。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我们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劳作。”

历史在后人眼里是故事,在当朝人心中却可能是苦难。而这个解读让我想到了一个冰冷的词语——亡国奴。

失国之君,却不思归国之途,只顾着享受自己的小日子,无视子民的生存艰辛。那隐瞒的苍凉对后世来说是更加触目惊心的阵痛,如同一个人的历史,年轻时的冲动与抉择只有到了中年心气沉和时,才突然会有失重的苍凉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36篇《邶风 式微》 【原文阅读】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
    流水王丽霞阅读 2,695评论 0 3
  •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式:作语助...
    筱筱青青阅读 1,146评论 12 31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7,238评论 0 18
  • 今年的论语年,我收获颇丰。首先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体系,搞清楚了孔子思想中德与仁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对儒家的产生...
    绿绮LQ阅读 1,094评论 0 0
  • 式微先秦:佚名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及注释 译...
    To者也阅读 1,14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