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熵”?
“熵”的概念,我以前也接触过,是热力学概念,或许自己是学文科,一直似懂未懂。早上听了华为的管理顾问丁伟老师的一堂直播课《熵减--华为活力之源》,对“熵”有了进一步地认知。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1850年提出来的概念,用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衡量体系的混乱程度;所以该定律又叫“熵增定律”。
讲的是自然社会任何时候都是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再不能做功。这个过程叫熵增,最后状态就是熵死,也称热寂。
一切自发过程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最终,所有的摩擦力、电势、化学势都消失,整个系统慢慢地退化成毫无生气的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于是就达到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的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一种死亡。
有时我会说:宇宙的大背景是一种“混沌”、“无序”,我们要在“无序”中找出“有序”来,这就是“生命”。有时候艺术为什么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明暗交替、......,都是在寻找一种有序的“生命”。
二、“熵”的四个度量特征
“熵”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系统混沌程度的指标,它有四个度量特征:
一是熵增,混乱增加,最终死亡,是自然运作;
二是熵减,它使系统更有秩序、功能增加(熵减的前提是开放),是主动作为;
三是负熵,它是带来熵减效应的活性因子,能产生能量。比如信息是人的负熵;新成员、新知识、简化管理等是组织的负熵。
四是正熵。与负熵相反。有时候感觉概念,纯是我们的一种应用与想象。
三、“熵”的应用
这宇宙中的规律,本质上都是相通的。“熵”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都有一种隐喻的味道在里面,所以华为任(正非)总称之为哲学。
我们从“熵”的三个基本认识来看它的应用:
认识一:开放系统才能熵减。
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才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封闭了就带来熵增。就象美洲的土著,所以中国要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就是进行熵减,增加活力。
“没有理想,不学习不努力,就是个人的熵增。”(人的一个天性偏好,个人的一个熵)
——任正非
个人熵减:就是有理想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人有点象异构的计算机,一部分是天生的,直觉、性格等;学习就象装应用程序,程序越多越高级,能力越强(当然有个平衡)。
认识ニ:负熵打破平衡,促成熵减。
“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生命以负熵为生。人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运动?为什么要规律作息?这都是一种熵减过程,以产生生命的活力和熵减的力量。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根据生命的进化过程,总结了一种“耗散结构”概念(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耗散结构都是开放性的(僵死的系统都是封闭的);
2、耗散结构都是一个远离平衡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样就可以避免熵死,形成负熵流,和无序走向有序。
这实际上就是熵减的两个规律:开放与非平衡。“非线性”也属“远离平衡”的一种。
什么是耗散结构?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任正非
当然,引入负熵要适量、高品质。就象我们不要吃垃圾食品一样。
认识三:熵增与熵减的此消彼长。
熵减不会自动发生,但是熵增有时候会自动发生。从人性上来讲,人有积极向上,理性的一面,受成就感价值感的驱动;但是人也有贪婪、自私、安逸、不思进取的一面,这是与生俱来的,克服也不易。
“都江堰疏导不了太平洋”、“八百里秦川何曾出过霸王”、秦淮河边上产生不了世界领袖”,任正非讲的就是企业一定要有称霸全世界的雄心,要去做世界领袖,也讲的是人。
四、华为的实践
华为应用一种“活力引擎模型”,有入口、出口,吸引外界人才、知识、优秀合作伙伴、先进制度。以远离平衡和开放的耗散结构来实现熵减。所以为什么华为要卖“5G”技术给美国,然后两家竞争。
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