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定义了“苦”,才知道怎么脱离苦。
佛学中提到的“苦”大多被解读为“过于执着”,但这样的解读不全对,人对某件事或某样东西过于执着确实是苦,苦是想要而不得。但是如果这样解释人的苦,就无法解释苦与坚持之间的不同了。
坚持虽然是苦的,可是坚持也是有目标的人生。
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经书,这固然是苦,但难道就是“过于执着”?所以单纯说,苦是过于执着,并不全面。
经过科学家的考证,佛经最开始是用巴利语写成,而在巴利语中,“苦”翻译过来最接近的词是“不满足”。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满足中,我们的不满足才是真正的苦。
而不满足多数来自于比较,其实现代社会绝大数人比封建时代的皇帝的物质生活条件都要好,可是有几个人是真的觉得满足和幸福?为什么?因为我们总在不自觉的比较。
如何才能不比较?我想我们需要去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那个位置,然后去认同这个位置,我们才会产生满足。
这两年自己过的并不“轻松”,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在“进步”,可我也丢失了内心的宁静,一个不安宁的心是没有敏锐的触觉去感受从脸庞边拂面而过的风,飘在空气的花香,春天的雨,冬日里的暖阳。我变得迟钝而且急躁,可心里总有个隐隐的声音:正因为生命短暂,且人生只有一次机会,还算年轻的我不该这样,不该活成一个“工具,我应该活的更像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可以感受生活里细枝末节的美好的“人”。
我想我不该“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