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做之间究竟有多远?
一秒钟?
一分钟?
还是一个世纪?
一秒钟太短,产生的或许不是真正的行为,难以持久。
一个世纪太长,诱因早已化作一阵风,消失在天边,根本不可能产生行为。
诱因无处不在, 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人而定。
1.诱因→(冲动)→行为
我曾经因为冲动,做出过很多决定。
比如想要早起读书,便想邀请一帮朋友一起参加,于是建立了早期群。
为了约束大家,早起不读书的罚款5块。
制定规则是为了约束,也就是希望读书而不是交罚款。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交罚款,就是难以坚持读书。
有的人因此退出了。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诱因。
因自己的初心而建群,想要大家一起陪伴着往前走,忽略了每个人的初心。
每个人的初心不一致,心是散的,这个群很难坚持下去,最后不得不解散了。
2.诱因→(冲动→察觉→选择)→行为
10天以前,因为一次偶尔的聊天,便决定建一个诗词群,每日分享一首古诗词,大家一起背诵,将休息了几十年的大脑激活,开始背诵诗词,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背得快忘得快,最后什么都没有。
一首古诗词不能背诵,很快群里便有了8个人。
为了吸取上一次的教训,想先运行一段时间,坚持不了的可以主动退出。
这样可以避免负能量传染整个群。
果不其然,试运行期间便有一个同伴提出了退群。
没有说困难,只是说自己怕跟不上,选择退群。
也许加入只是为了观望,刚发现每个人都是群的主角,每人轮流一天分享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她觉得无路可躲,便想到退出。
留下的7个人是否能坚持到最后,我也在观望。
同时多给予同伴鼓励和肯定,发现大家积极的因素,真正达到一群人走得远这样的目标。
诱因到行为之间的距离,有思考,有选择,有判断,而这种思考选择和判断一直都在进行。
诱发同伴退出的原因或许有很多,当自己在思考选择判断之后,能提供更为切实有效的诱因,才能帮助其作出恰当的行为。
第一届中国诗词大会时就想着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让生活中多一点浪漫的色彩。可惜坚持不到半个月便放弃了。
从诱因到行动再到放弃,这个距离实在短。
而这次内心更坚定了走下去的想法,走下去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大家的行为。
生活中诱因而产生的行为也非常多。
孩子把刚买的一辆新自行车丢了,刚刚进店买零食的时候忘记锁车,出门便发现车不在了。
这是一辆电击了很久的变速山地车,拿到手里不足一星期,便和他断了缘分,孩子难过不已。
作为母亲,可能会非常生气,指责孩子不争气,不珍惜惜东西,连拥有这么一辆自行车的本事都没有。(说这样的话挺可恶的,但现实中这样的母亲却很多。)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买零食花费不到10分钟,只不过一扭头的时间车便被盗走了,他后悔绝望,甚至对这个世界因此多一丝不信任。
也许在诱因和行为之间用觉察判断选择之后产生的行为,再来衡量自己的行动。
当孩子打电话告诉你自行车被偷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向警察求助,或者询问零食店是否有监控,希望尽可能多寻找一些线索,帮助找回自行车。同时将自行车照片贴到朋友圈,请朋友们转发,帮忙寻找。(万能的朋友圈,一个朋友真的通过这种办法找回了自己的自行车。)
这样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空盼望一场,一个是自行车失而复得。
但无论结果怎样在这种行为过程中,孩子会受到教育,他的内心也会得到成长。
今天的关键词诱因,冲动,觉察,选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