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前总是把茨威格和劳伦斯分不清楚,可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于是就一起弄混了。
2.讲真是好看的,突然想起之前说知音体写明星故事,好像趴在人家床底下写的,在茨威格面前相形见绌,他善于抓人物心理动态,从历史大事件推测当下人物心理转变,对玛利亚·斯图亚特各种复杂心理变化抓得太强了,当然由于人物性格复杂性拿捏到位,从而情景感特别强,在读到玛利亚逃到英国面临审问前,居然有些紧张。
3.作者特别善于夹叙夹议,分析玛利亚沉浸新的恋情部分,引罗密欧的情感变化,这点惊艳到我了。个人感觉茨威格对莎士比亚是真爱粉,各种cue大师,后期将玛利亚与麦克白夫人同做比较,也是抓住其为了爱情孤注一掷的疯狂感。甚至在说伊丽莎白同为女王,政治手腕更为纯属老练,说她不愧何莎士比亚共饮泰晤士河水,空气中就流淌着抓马的气息,全英国最好的剧院在王宫里,文人的刻薄我真的好喜欢,当下伊丽莎白女王在我眼里变成了一个戏精。
4.同为君主,作者更喜欢玛利亚,我大概懂文人都喜欢玛利亚,她的人生一波三折,的确特别好歌颂。这个女人一生没啥建树,最后以死证名,茨威格用了大量篇幅来写玛利亚作为一个贵族的高贵灵魂,如坚持内心的正确,特别是最后赴死的从容镇定,玛利亚用死亡来证明她内心的正义,茨威格把整个过程写得特别贵族,有点想起田小姐写英国管家用便签条写Wi-Fi密码,她觉得高贵到热泪盈眶,如果她看到玛利亚从奋力一博到接到死亡通知再服刑的全过程,她不会觉得高贵到天崩地裂吗?
5.从政治上看,玛利亚是失败者,伊丽莎白是胜利者,茨威格充满了对失败者的怜惜,他认为玛利亚正是通过死亡证明了自己的胜利,高贵的灵魂永不屈服,从整个大历史来看,玛利亚战胜了戏精伊丽莎白。但是我向来喜欢的是朱棣刘彻李世民,所以……我有点不大能理解这种,荒唐半生,因为死亡反而获得赞美我有点不能接受。当然,以死为鉴,自证清白,寻求解脱的人很多,尊重但是不提倡。茨威格后来也寻求内心满足不得,服毒自杀了,这种心思细腻的人,容易为玛利亚所打动也很能理解。而且,作为政治家真心不够看,所以冲动真的赢不了抓马。
6.最后,茨威格这种动不动就抨击伊丽莎白未婚不能生这点,略伤人,真的很要不得,你还不是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