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载的是2018年10月6日下午至夜里的见闻。本文没有图片。
小茶馆的温馨与安宁
羊湖之后,西藏之行的精华部分可以说已经全部结束。回到我原先住的旅社的榻榻米床。难得的五天跟团游后,我终于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空间中。短暂休息过后,在傍晚的拉萨,我选择了八廓街外围的一家小茶馆,靠在茶馆内舒适温暖的藏式凳子上,喝着甜茶、吃着藏面。
茶馆的环境是那么地让人羡慕:那是和谐与温馨的代名词。茶馆里大多数是藏人。进来的每一个人似乎都相互认识。大家可以很自然地聊起来,但是又不会怎么闹。老爷爷老奶奶话并不多,细细品一口甜茶后,稍稍讲两句话,又沉浸在甜茶的世界中去了。因此,茶馆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没人吭声的。虽然给人感觉十分沉默,但是这沉默并不让人紧张与尴尬,反而感觉是一种轻松。许多藏族老爷爷老奶奶还向我投来慈祥、和蔼的眼神,并且示意我吃藏面可以加这样那样的调料。所有人,所有内饰,共同营造了一个和睦、融洽、友好的小空间。
在这里,城市的焦躁不见了,没有人催促,没有人赶时间,也没有人急急忙忙边吃东西边看手机。茶馆里的所有人就好像根本不关心时间的流逝似的,不论是聊天、打电话都非常沉稳,一点不吵不闹、不急不躁。光这一点就让人很是安心。这好像是脱离世俗的一个世外桃源。我觉得纪实72小时如果在小茶馆这里拍的话,一定能拍到很多人背后许多有价值的感人故事。
藏族人也用微信,但他们打开微信,只是为了展示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视频,跟周围的藏人分享一下养儿育子的喜悦。我完全感受不到那种城市里网络社交的压力。
相比来说,小茶馆比大茶馆更让人觉得清静。可能是因为小茶馆中老年人居多,大茶馆里的小青年和小孩子们也和我们一样,游戏、微信天天离不开手,爱喊爱叫,而且通普通话,那种喧闹就让整体温馨感淡了许多。小孩子的心也比较浮躁,缺少了静心品茶的那种心态。不过,这天晚上在大茶馆与藏家小孩玩竹蜻蜓,看着它们踢足球又被爸爸打屁股,一瞬间觉得小孩子也蛮可爱的,感觉有一刻找回了童心。之所以会更喜欢老年人爱待的餐馆,也许是因为我的心态老龄化了也说不定。爱度假,也有点夕阳红的感觉。只要看到小小的温暖的画面,就会会心一笑。
小茶馆里的时间慢慢流逝着,时不时传来老爷爷老奶奶和中年爸爸一阵发自内心的笑声,然后又陷入了静的环境中。
旅行心态的总结
茶馆的氛围实在太好,使我得以在闹市中也能获得一个安静和谐的小空间,好好想一想这一次旅行的收获。
很重要的一点体会是确认了旅行本身并不会带来幸福,相机拍照并不会带来幸福。当然,看搞笑视频和哔哩哔哩小视频也不会带来幸福。手机社交软件就更不会了。这些想法,间接促成了今年手机锁的使用及社交软件的边缘化。
自始至终,真正的幸福还是只有书和动画能带给我——当你真正投身一个世界观里,感受到那种乌托邦世界或是世外桃源世界中的温暖时,自然洋溢的幸福。
我知道,我真正要的是“度假”的感受,想要一种非日常同时却和谐、静谧得让人完全安心的景色。我试图用这种景色寻找生活是美好的、浪漫的证据:即使路途再坎坷,即使前途再迷茫,我也总能邂逅那些小小的温柔,陶醉于那些小小的微光中。(见春物相关的随记)
可是如今,自己离这份梦想越来越远。对于自己做法的不安,对于未来的不安不断盘桓于我的心中。在彷徨与怅惘中,却又下意识地不断追求着一定得不到的那一份真物。我现在的心境正是如此:细细体味、咀嚼着那充满绝望、幻觉和新的白日梦的青春。
但是,我也并不认为旅行是没有意义的。这一次旅行所带来的几万字的感受就是意义所在。它成了构成新的梦境,新的乌托邦世界的灵感和元素;它也进一步锤炼了我的性格与感情。如果没有旅行,光在兰大耗个五年,脑袋就算想要孕育出新的让我振奋的灵感与梦幻元素,也几乎就是无米之炊。
八廓街
走出茶馆,夜幕降临,决定逛逛八廓街。
虽然这里并没有高楼大厦,但却被繁华的氛围所笼罩:街道四处弥散着华贵的橙色光线,街边小店红红火火,让人想起了十九世纪的伦敦。
八廓街外圈布满迷宫般的街道,不用步行导航或者指南针的话,我是绝对走不出去的。然而,本地人就是不一样,他们拿着转经筒转着,在街上一边闲聊,一边闲庭信步;三轮人力车夫也在石板路上自如地来回穿梭。巷子两侧微微飘着奶香(准确地说是像核桃饮料一样的香味)的白墙上,伸出了货真价实的窗台。窗台摆着几盆盆景,又露出几朵红色、粉色的小花。透过窗子可以看到家里的细节,有金碧辉煌的镶框灯具,有花瓣贴满的生态壁纸,还有整齐陈列着的几尊小型佛像。
比起中东部被挂牌“文化街区”的步行街来说,藏地可以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化特色,其独特性就好像在境内去到另外一个国家一样。语言不通,服饰不同,生活方式与习惯也大相径庭,性格和价值观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八廓街真实存在着、生活着并吸引着大量土生土长的藏民这一点,将它与其它城市的商业街明显区别开,在中国的特色街道中出类拔萃,甚至是一枝独秀。其它地方的特色街道,对本地人是没有吸引力的,例如福州人很少走三坊七巷,例如湖南人很少去凤凰古城一样。
“吹嘘悲惨”/“没有安全意识”与“敢闯敢拼”
回到旅社,旅社内闹哄哄的,原来是一群年轻人在开Party。这群人一直闹到了深夜十二点才停歇。
但仔细一观察,却觉得这群人开Party开得并不开心,反倒好像有一种蓝调的忧郁感觉。他们在讲自己的旅行生活有多惨。
「你听着,你们这都不算什么。你知道当时有一年我们自驾开到冰面上,我在前面开车,我们跑过的路,那冰已经就全部陷下去了。我们根本没有路。你知道,你在那种情况永远不可能去刹车。全车人没有人说一句话。你想想那环境。我就听着碎裂的河水拍打着我们后轮的声音,拼了命踩着油门。没有路。但是,你看我们。竟就闯出了一条路来!」
旁边另一个青年一句不吭,震动着吉他。吉他发出低沉、悲忼的旋律。
我不觉得有什么感动的。他可能以为这是值得慷慨高歌的悲壮事迹,我觉得这纯粹就是个作死运气好。毕竟,你可以不开到冰面上。探险有很多种方式,你选择了最傻的那一种。那根本不是去探险,那根本不是去闯,那是去找死。同样的例子,还有站在天台冒着生命危险播报雷雨天气的行为,或者在危险地区去冒死拍摄地震和海啸的行为。再一次,除非紧急救援,作死不能成为人家歌颂你的理由。
这个世界流行着一种价值观:谁的人生越艰辛越困难,谁就越有发言权,就觉得比别人更通人情世故。如果他还自己努力拼搏出这样一个困境,他们就会比走的顺风顺水的人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讲话比较高傲,甚至反倒容易看不起别人;进一步,他们在绝境中的努力很容易把他们感动,进而认为其他人也应当为此同情、感动,进而佩服。
我发现我被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不知不觉也给自己找到了优越感,时不时也会犯下这种错误,所以产生了《依赖动画角色和天气气旋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现在翻起来,有关段落确实会给人感觉确实很不好,所以当我最近再次看到微博上这一个生动的例子时,我说我真的想反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一点经历了挫折并努力过后就看不起别人,或者说非就事论事,而是为了泄愤去以偏概全地抱怨和发牢骚的行为。我很能理解微博上发出这个消息的博主是什么心情,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克服这样一种价值观。
我很赞同这一篇TED《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交谈者》中所说的观点。一群人在一起谈话的时候,我认为不是吹嘘各自经历的时候,更不是“贩卖悲惨”的时候。那样的交流,只是一群人在同一个场所各自乱吼而已。要吹嘘,要介绍自己经历的话写博客去就好,想看的看,不想看的自然会关掉,大家的时间都不会被不合理地占用。毕竟,知道你的英雄事迹可能会增加某些人对你的憧憬,但一般来说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帮助;知道你十分悲惨可能会增加某些人对你的资助,但一般来说对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影响——何况是你是单纯为了表现你的优越感来发表你的报告时。
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想要一种平等的、有价值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