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府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十二經絡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位,簡稱五输。《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用水的源流來比喻各經脈運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其臨床應用,《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五输穴 — 井荥输经合
什么是五输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输穴。
(荥,音行,Xing 第二声,《说文解字》:绝少水也。)
五输穴在临床上大多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及《素问·气血论》)。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输”。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像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初出,如水流的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五输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
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思是说,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输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按照《灵枢·本输》,五脏有五个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输穴以外,还专门有一个“原穴”。因此,又被称为:井、荥、输、原、经、合。
原穴:原,本原、原气之意。输注、流经、留止,12经之根。太渊为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帮助诊察疾病,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这样算起来,五脏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有三十六个腧穴。
五脏虽然没有专门的“原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的是“腧穴”。
即五脏的“腧穴”,又是五脏的“原穴”。
总之,五输穴在经络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养生保健上也应当常按揉。
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联络表里二经之处。列缺为络。
络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应用: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无力。
俞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十二俞穴。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多用于脏病(从阳引阴)。
募穴:募,招募、汇聚之意。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位置。中府为募。
募穴:首见于《素问》,其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十二募穴。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基本一致,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
应用:治疗 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从阴引阳)。
俞、募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法,如胃痛--中脘配胃俞。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其含义: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分布:躯干部和四肢部。应用: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郄,空隙之意。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孔最为郄。
郄穴:首载于《甲乙经》,其含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应用: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其含义:手足三阳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六腑经气在下肢足三阳经汇合的部位)。分布:膝关节附近。应用:治疗六腑病变。
八脉交会穴,其含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应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交会穴:始见于《甲乙经》,其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分布:头面、躯干部。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以下是阴经和阳经各自的五输穴为列表,供参考。
表中注明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标注,当我们了解了五行的含义后,就会指导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穴位。
一技在手,可以自己养生保健,可以活人于顷刻,其功之大,孰与可比。救急之时,药物或其他疗法皆不如艾灸之速效。手到病除,应手而效之功,经常令旁观者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