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偶然发现食品架上有绿豆糕卖。一盒盒包装精美的绿豆糕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童年,带回到了老家。想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在我的老家,端午节也算是个比较隆重的节日。虽然处在农忙时节,但家乡人还是会认认真真地以他们自己的传统方式来过这个节。吃粽子是端午的传统,可我的老家人是不吃粽子的。我的老家人吃馓子、绿豆糕和炒蚕豆。
馓子在我们那儿并不像在北方那样常见。这大概与我们那儿不大种麦子有关。我们吃馓子,一年也就端午节这一次。端午前后,街上便有炸好的馓子卖。一把一把的,绕成圈,金黄色,摆成一排或摞成一堆,老远处就能闻到香味。馓子是按斤卖,还是按把卖,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未买过馓子,也没见家里的大人买馓子。我老家有个风俗:嫁出去的女儿娘家人,要在端午节前一两天带着传统吃食到女儿家,接女儿回家过节。记忆中,我吃的馓子就是从外婆家带来的。长长的馓子,用手一折就断,一节一节地往嘴里送,嚼起来很脆,很香。
绿豆糕也是我老家端午的传统吃食之一。当年的绿豆糕不像现在的绿豆糕包装那么精美。我记得就是用一张不大的方纸包着的,纸的颜色是浅灰色的。不知道为什么,包绿豆糕的纸上总有一层油,这大概与绿豆糕的材料和制法有关。一块块绿豆糕,麻将一样大小,方方正正,墨绿色,犹如一块块宝石。吃的时候,两个手指轻轻一捏,用牙轻轻一咬,就碎了,那甜味一下就到了心里。
炒蚕豆也是端午必吃的。蚕豆就是当年新收的。端午前后的天气大多晴好,新收的蚕豆也都晒干。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便炒起蚕豆来。炒好的蚕豆,冷却了,就装到铁盒子里,想吃的时候就抓一把。在那个零食稀少的年代,炒蚕豆就是农村孩子的最好零食。因为蚕豆是自家产的,不像绿豆糕和馓子那样珍贵,因而吃蚕豆也就不受限制。孩子们会把蚕豆装在衣服的兜里,装得满满的。一跑起来,蚕豆哈哈作响,甚至还会从兜里蹦出来,撒一地。有时候,蚕豆也是孩子们之间游戏输赢的赌注。输了蚕豆的,会很难过,甚至耍赖皮,不想给,赢了的,就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还舍不得吃。吃的时候,必是一颗一颗数着吃的。炒熟的蚕豆,很硬。需要有结实的牙齿才能嚼得动。因而老年人一般是不吃蚕豆的,除非牙口好的。我的邻居,三太爷,牙就好,他经常和我们小孩子比赛吃炒蚕豆,看谁嚼得响。有一次,他和堂哥比赛,把一颗牙,咬掉了。三太爷很乐观,他笑着说,那牙和蚕豆被他一起嚼吃了。而我们当时都信了。
如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超市里的食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那满架的食品,我只买了一盒绿豆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