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打补贴大战?能靠补贴拉拢用户的时候。什么情况下用户会被补贴吸引?补贴价值收益可以覆盖产品价值落差的时候。
为什么团购、外卖、出行这几个领域里补贴是有效的?限于篇幅,我们不谈补贴大战的起源和历史,只指出几个关键事实:
- 这几个领域内的产品呈现了高度的同质化。在补贴大战打响的时间点,参战方的市场扩张情况也类似(同一商家支持每个主流团购/外卖平台;同一地点用每个主流打车软件都能打到车)。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用户使用不同产品的整体体验是雷同的。
- 吃饭和坐车是高频刚需,但基于上一个事实,用某个特定平台完成吃饭/坐车的任务通常不是刚需(忍不住跑题一句,支付入口的心思全动在这了)。
- 省钱是刚需。
从这几个事实可以轻易解读“补贴价值收益可以覆盖产品价值落差”这个条件:既然可以享受一样的线下服务,而且不同平台在体验上几乎没区别,当然哪个省钱省得多用户用哪个。
而共享单车在“线下服务”这件事上是有很大落差的。
------------------------------------------------
在共享单车的使用过程中,用户整个体验的主角产品是平台自有的单车,而共享单车及其实体附属物本身的设计其实是没积累下什么经验的,因为造单车是工业设计,实体的设计,从一般单车演化到共享单车适用的车,这个经验真的没有那么好积累;领域背后整个业态背景的成熟甚至是火爆却又使得大量玩家涌入。结果就是,在开始补贴的时间点上,这个单车产品目前还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
而这个产品本身暂时还不算好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对于整件事情呼声最大的抱怨仍然是“车难骑”和“车难找”,其他来自一线用户的负面声音也基本集中在可用性和易用性问题上。而且考察开战的ofo和摩拜的用户评价,有人说ofo不好用有人说摩拜不好用……
这等于是产品之间有了差异化,不同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分别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那自然会造成有人偏好ofo,有人偏好摩拜的情形。把更多的玩家考虑进来的话也是一样的。
共享单车还有一个决定性的特征。单车不像出租车会自己来找用户,所以一般是就近选择,这就出现了一个权重非常大的新的影响因子:人车距离。用前文的话来讲,就任何用户的某一次特定的使用而言,“用特定的某家单车”很可能会成为那个时间点的刚需。这导致用户粘性比之前的团购、外卖和出行都要低。
所以,补贴的意义只存在于以下的场景:用户在找车路上发现了距离相近的两家单车,而且心智上对它们的易用性倾向没有明确的高下区别。
这就造成了补贴君的尴尬:在“车难骑”和“车难找”兄弟面前,用户不太可能为了那块把钱去牺牲出行体验甚至宝贵的交通时间。这样一来补贴君简直毫无价值了啊。喂喂,两边老大决策的时候也考虑一下补贴君的感受啊。
------------------------------------------------
那么为什么还要打这个补贴大战呢?
首先“补贴大战”这种描述本身就无法很好地形容事态。在项目荒的资本背景下,ofo和摩拜融资频度之密集有目共睹。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想象空间,无论对两家公司还是其背后的资本力量而言,这一块蛋糕已是死生必争之地。
而且,最多几块钱的客单价,补贴能多到哪里去?这个金额无论比起双方可调动的资本还是团购、外卖和出行的补贴规模都缺乏存在感。
因此,双方事实上打的不是补贴大战,而是三军交戈的全面战争,而且这样想了之后就会发现这个战争明显不是最近才打起来的,而补贴只是作为一种“对击败对手这一目标利大于弊”的手段登场。也许只是“共享单车的两个龙头候补也开始怼补贴了”这个信息对于业内人士太有冲击力,会令人立即联想到前文反复提及的几个先例,造成了一部分先发的分析文出现标题党或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形,继而导致更多人听风就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