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挺害怕涉及到游戏成瘾这个词的。因为每个游戏成瘾的背后,都有一个如热锅上的家庭,充满了斗争与伤害。彼此伤害的父母和暴怒又绝望的孩子。
2018年的游戏数据出来,手机游戏用户数达4.8亿人,孩子接触到游戏的机会非常大。
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游戏成瘾?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游戏成瘾?
在《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里,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有讲到一种放任型父母,这类父母就是不给孩子设定边界,孩子哭闹,由着他,会说他哭一会就好了。孩子去做一些不合适宜的事情,家长会说,还是孩子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缺少团队归属感或者自我中心极强,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
这种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成瘾,不止包括上面所说的会加入帮派,网络成瘾,还极有可能是酒精,烟草以及药品。
成瘾是一种人格,有物质成瘾和过程成瘾。这个其实和游戏没有多少关系,它是一种人格缺陷。其主要特征是: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孩子形成这种人格基本都是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心理模式的研究表明在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共8个阶段)是极易发生成瘾行为的时期,分别是第五阶段(青少年时期,12至18岁),第六阶段(成年初期,18至24岁)和第八阶段(老年时期,65岁之后)。
那要如何必免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建议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面讲到了非常多的方法,很好的育儿方式。
如何预防孩子游戏成瘾?
其实早些时候,不是孩子想玩去找父母要,而是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吵到自己,给一个IPAD感觉就清静了。觉得可以自己忙去,或者在一边拿手机刷刷朋友圈。
这会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和你一样玩游戏玩手机的心态和习惯。
等孩子大一些,他玩什么也不会和你说,玩得怎么样也不会和你交流,因为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断层,这个时候可能才会意识到,这孩子怎么讲什么都不理,玩游戏玩入迷了,玩电脑玩入迷了,看电视看入迷了。
这是父母和孩子都已经出现了问题,但孩子是被动的。家长拥有主动权,觉得要行使监护人的权利,得教育孩子,要不然等孩子大了得出事。
然后一刀切,不让孩子接触,打,骂。孩子有情绪反抗你就会觉得孩子无可救药,然后找了网戒中心。
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
没有你的引导,孩子对社会活动毫无兴趣。
没有你的引导,孩子不知道怎么去排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
没有你的引导,孩子不懂得怎么面对困难。
没有你的引导,孩子失去了爱好兴趣。
时间一长,孩子已经把麻木当成习惯。而这种不良的习惯带来的罪恶和绝望感,会让孩子更多的投入到能及时得到回馈的游戏中去,从游戏中找寻成就感,找到团队感,找到荣誉,找到温暖,找到希望。
亦或寻找逃避,沉醉于酒精、药品里麻痹自我。
别让孩子在看似完整的家庭中做个精神孤儿。
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教会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想法。
去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带孩子去了解世界的美丽,人间的温暖。
帮孩子跨过挫折,教他懂得坚持。
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持续下去。
北美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有一些很好的建议可以让孩子和游戏保持健康的关系,可以给各位家长参考:
✔明确规定何时、何地可以玩什么样的游戏,并认真执行;
✔ 限定游戏时间,专家的建议是只允许周末和节假日玩,平时不能玩,另外,午夜12点之前必须关闭游戏;
✔十岁前每次玩游戏不超过半小时,十岁后每次不超过一小时,在孩子身边放上闹钟定时,并在到时间之前十分钟、五分钟提醒;
✔限制每周游戏总时长,建议不超过15小时;
✔明确规定玩游戏之前必须完成的学业、家务、体育运动、社交活动等现实生活任务;
✔ 丰富孩子业余生活,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集体活动;
✔ 家长自己要杜绝网瘾、游戏瘾,为孩子做好榜样。
加粗的这二条是我认为的重中之重。
挺赞成心理专家杨勇超所说的,他说:“我们不怕孩子玩儿,怕的是只玩不做其他的事儿。如果发现有苗头,家长也不要一下子断绝,突然断绝后,会让孩子情绪和心理上没办法适应。主要还是跟孩子一起制订一些计划,比如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原则性。”
以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