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全文约2000字,阅读需7分钟)
我们常说第一印象特别重要。为什么呢?第一次见面,你的言行会令对方格外关注,先入为主——别人对你的评价多半会基于此。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绝对不会为了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对自己的言行有所隐藏。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今天要同大家聊的两个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性子截然相反,一个超级慢,一个特别急。来吧,一起走近罗氏两兄弟……
梓芮
梓芮,一个特别“稳”得起的小男生。第一天训练课堂常规,我连续说了两次的静息指令,全班都按要求趴到了桌子上——除了他。第三次,我特意提高了嗓门儿,眼睛看着他,依然无动于衷。我急了,走到他面前:“罗梓芮,有没有听到我的指令?”他这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一脸茫然的盯着我,让人既生气又不知如何批评他。好在他的同桌是个极为机灵的女孩,立刻提醒道:“Miss Lan让我们静息了。”他还是没有反应,继续看着我。同桌又拍拍他的背,着急地说:“静息了,静息!”梓芮这才明白,慢慢趴在桌上。我无奈地叹了叹气,自我安慰道:刚开始,他还需要时间来适应,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接下来单独教他,告诉他一定注意老师说的话,做事情要快一点。我满以为接下来就是爽利的“知道了。”谁知,梓芮又一次沉浸在他的世界,对我的话毫无反应。在我千呼万唤中,他吐出两个字:“好的。”
梓芮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天,每位老师提醒他后,总是需要同桌的帮助他才能进入学习的正轨。某天,周老师特别激动地告诉我:“你今天有没有发现罗梓芮的变化?”我问道:“什么变化?”“你不知道,今天罗梓芮在语文课上频频举手,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还特别高。”“是吗?看样子,他开始进入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了。”我们聊完梓瑞,感觉神清气爽,内心充满希望。
梓瑞的投入度很快又低了下来,但规则方面进步却不小。周一出去升旗,孩子们为了能看清节目,全然不顾站立的要求,整个队形歪歪斜斜,一点也不精神。可我发现梓瑞,完全没被节目带走——双腿闭拢,双手紧贴裤子,挺胸抬头,两眼平视前方。这架势,标兵一个呀。当即表扬了他,并拍照留念。那一刻的梓瑞,站得更挺,感觉呼吸都很小心,生怕破坏了标兵形象。自那以后,明显感觉到梓瑞在听要求方面进步了。
我一直认为梓瑞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殊不知,他虽不常常展示自己,但内在是极为丰富的。某次课间,有孩子到办公室告知梓瑞和小A在打架。当时觉得特别奇怪,梓瑞和小A都是斯斯文文的孩子,怎么会打起来呢?连忙赶到教室,两个孩子正在拉扯。分开两人后,开始询问缘由。小A说是梓瑞先动手,我看向梓瑞——没有一丝羞愧和紧张,头扬得高高的,嘴唇紧闭。明显的,他还沉浸在愤怒中。“罗梓睿,你说说,为什么要打小A?”这一次,梓瑞反应敏捷,立刻将事情说得清清楚楚。原来,小A的朋友小C常常带着小A去逗梓瑞玩儿,昨天还将他推倒在草坪里。今天课间,小C又悄悄打了梓瑞,梓瑞立刻就拉住跑得慢的小A,将所有的愤怒一泄而出。最后,梓瑞辩解道:“他们打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我才还手的,而且没有使劲儿。”瞧,人间小清醒啊!知进退,懂分寸。
淳瀚
怎么发现淳瀚是个急性子呢?缘于他太爱接嘴。最开始,我在规范学习和生活习惯提一些要求时,话说一半,就被他给接了过去,弄得孩子们不知道该听谁的。帮助了他几次后,略有收敛。最可爱的一幕是当淳瀚又一次接嘴,看到我不悦的样子,他立刻意识到不对,慌忙用手捂住嘴巴,生生将后半句话吞了进去。
我们正式上课后,淳瀚在其他课上接嘴的频率又高了起来。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希望孩子们能思考后进行回答。但淳瀚脑子特别好使,反应超快。一个问题出来,他的脑子飞速运转,不顾课堂规则,不顾别人的沉思,张口就说。这样的后果就是,大部分孩子的思维没能得到发展,打乱了整个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们造成了困扰。
各科老师都有意识的帮助淳瀚养成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他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更尊重课堂、尊重老师、尊重同学的回答方式,“小接嘴”开始蜕变了。
某个雨天,淳瀚又是第一个到教室。我突然想起昨天德育办发的雨衣夹还没套到杆子上,等会儿其他孩子来了就没地方挂雨衣了。于是拿着架子到教室,请淳瀚帮忙。这个小机灵,不止反应快,动手能力也超强,很快掌握了技巧,比我套的还快,干脆我就将任务交给他,自己去吃早餐了。等我回到教室,人家早就套完了——55个,整整齐齐的,这便是急性子的优势啊!仔细一看,我忽略了杆子中间有一条铁环,将杆子分成了两部分,所以刚才交代淳瀚将55个夹子全套在左边那部分了。没办法,我告诉淳瀚需要解下27个,重新挂到右边。他没有一丝的埋怨,只确认道:“是27个,对吗,Miss Lan?”见我点了头,立刻开始新的工作。
解下一个,立刻走到另一边,套好,再来!
速度快,效率高。后来另一个同学加入了,淳瀚手把手教了起来,并不断核对数目。完成“搬家”工作后,他特意回复了我:“Miss Lan,右边挂了27个,左边有28个。”看看,性子急的淳瀚也有细致的一面。
这两个孩子存于我心中的第一印象在不断弱化。他们在家长、老师、同伴亦或者他人正向引导下,于集体中成长,以积极昂扬的姿态,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