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词/5099 读古典《跃迁》读后感一则
1
最初是在得到知道《跃迁》这本书,想买却一直犹豫,说到底是缺乏必须马上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新书买来,并不能保证自己马上就读。那又何必屯着呢。
这三天借机将书仔细读了一遍,首先是几篇推荐序,借由各位老师的视角,获得一个整体的感受。又从序言中了解到每一章节的论述重点、全书的结构和逻辑。最后决定从第四五章底层逻辑和个人修炼开始读,再到第三章如何联机学习,直击学习焦虑,最后第一二章高手的暗箱和战略选择。
综合全书下来,又一次更新我的认知。难怪万维钢老师在推荐序说,“倘若有人不了解这些思想,想要跟了解这些思想的人竞争,岂不是非常吃亏吗”。我为自己庆幸,幸好读了这本书。
正如书中论述的学习困境,一开始,我是靠着兴趣读书学习,然而兴趣广泛多变,好奇愉悦为主学无目标,效果自然不明显;然后追求新知,发现新知进化得比学习的速度还快;接着以为自己认知升级了,明白底层道理相通,转而回身去读经典,却发现经典难以读懂,而且也一辈子读不完。买书、屯课、不断订阅专栏,想跟着名家重构知识体系,学习读经典,重新学专业。
越焦虑,越想学,越学发现好内容太多自己跟不上。在各个知识之间频繁切换、无法聚焦、效率低下;常常来不及深思,又奔赴下一个课题。于是陷入焦虑的循环,为学习而学习。
这难道是终身成长者的该做的吗?我以为我需要一棵“知识树”,其实我首先需要的是一棵“问题树”。
2
大概是从半年前开始,我每天记录当天做的三件重要事件以及思绪和想法。这一段时间来自己进步很多,主要得益于这个反思复盘。但仅仅为了记录而记录,反思真的彻底吗?我到底想要实现什么目标?我每天在做的事情与最终目标又有什么关联?我在做的这个事情,真的非做不可吗?说到底,目标方向不够清晰明确,行动的结果将失之千里。
为了记录每日三件事,行动时也就主要围绕三件事情。于是,一方面受益于此,另一方面仍然困惑不已,当我把这个感觉发布在微信朋友圈时,V先生点醒了我。他无私分享了他长期以来的方法体系。
首先每天记录“今日要事”。 具体包括日常事务、为完成总目标的每日项目、临时的计划外事、当天跟哪些人联系及谈什么事。
其次是“日行录”“日知录”记录今天做了什么,学习或思考的碎片。比如日知录主要是“人事网书问”五个要点。人是指与人交流学到的;事是指做事、经历中学到的;网是从网站、APP、公众号、微信微博等学到的;书是阅读中得到的;问是今天有什么问题,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学习上的思考。
每天10分钟的记录容易做到,但仅仅记录并不能真正改变,大多数人反思止步于此,效果当然不明显。重点在后面,复盘才能翻盘。V先生方法的诀窍在于记录之后的整理。他建议,每个月把日知录中的碎片提炼出来,按主题分类汇总,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文章素材,这不正是形成自己“知识树”的过程吗?
他还建议,把每天记录的问题汇总为《问题清单》,他强调这份清单非常重要,因为你在书上网上看到的大多问题,其实跟你没有关系,但是这份清单的问题,却来自你的现实生活,来自你真切的思考。你可以把问题分类,那么你的学习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而来,哪些现实要解决,哪些抽象问题要深入研究。这岂不是形成“问题树”的过程。
3
以树养树,互相滋养壮大。战略上勤奋,原来从这每天10分钟的反思记录开始,就可以做到。借用书中一句话“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问题是船只”。“在水流不太快的时代,你可以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许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识爆炸、洪流的时代,你只有登上船只,才能和时代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