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小时候有过不愉快的经验, 比如爸爸答应你去露营,你很想去,但是爸爸爽约了。也许爸爸是工作太忙了,不得不放弃休假;也许是爸爸生病了,或是根本忘了这回事。
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大,所以爸爸的理由一点也不重要。
你可能会很失望,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想法 来诠释 你所经历的事。也许其中一个想法是:爸爸不爱我。
也许从这个想法中又衍生出另外一个想法:没有人爱我。
这样你的一个限制性信念就产生了。
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如果你一再失望,这些想法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让你相信自己真的不可爱。如果这样的信念在你的脑袋里一再播放,过了几年,你可能会认为这就是事实。
而一个深信自己并不可爱的人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洞察你的限制性信念?
从这个观点来看,你不难发现,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
你是否尝试去了解你自己,你的限制性信念都有哪些呢?
比如我常常会听到有以下这些:
我不擅长人际沟通
我英语水平很差;
我对数字敏感,数学我是学不会的;
我40岁了,基本没什么发展前途了;
我和领导处不来;
我申报课题总是失败,是个失败者;
我评不上副教授,没希望了;
你可以,我做不到;
我太沉闷了,不会激励下属;
我不敢在公开场合演讲;
我不配得到他;
......
是否问一下自己:你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限制性信念是真的么?
其实,这些都是你用想象创造出来的,这些都不是在真的。
这些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或很差劲的想法对你没有任何帮助。然而很多人都存在限制性信念而不自知,不晓得它的来源。
而一旦当你开始建立觉知,找出这些信念,或许可以改变你以后的生活。
回忆一下:
小时候,有一次,大冬天我去邻居家看电视,晚上很晚才回家。结果第二天发现我家里的狗丢了,父亲很生气,打我耳光还把我骂的狗血淋头,足足骂了一个小时。打耳光不要紧,痕迹当天就下去了,但是心灵的创伤却不会那么快就痊愈的。
我希望父亲原谅我,爱我,但是他没有。
我很难过,简直心碎了。然而,过了几个小时,我就在外面又开始和小伙伴玩耍起来,仿佛已经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看上去小孩子对痛苦的抵抗力似乎比大人还要强,如果换做要给大人,被别人打骂或许几天都过不来这个劲儿吧。
然而,多年以后,当我想起这件事,会重新感受到6岁时被父亲打骂所造成的的心灵创伤,再一次感到了心碎的感觉。
而这个伤痛会伴随你走进你后面的关系中,比如亲密关系。
但在你小时候,你会把 没治愈的创伤 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
为什么呢?
除了不想感到痛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幼时的创伤有时候难以承受,如果不把它暂时去除,我会觉得自己快要死掉了。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就会把它藏起来,不去触碰那个曾经的伤痛。这就是保护层,保护中间层的那个痛苦再次出现。
你说谁没有经历过令人心碎的时刻?而一旦经历了,如果不处理它,就会影响到你的整个生活,于是,我们在心里开辟出一个储藏室——也就是潜意识,并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掉这件事。
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是,潜意识可以无限的扩张,容纳越来越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你可能会问:既然潜意识可以无限制的扩张,那么继续把痛苦往里面塞,有什么不对呢?如果伤痛明明可以避免,有为什么让自己去承受它呢?
我很想同意你,但这个想法有其潜在的危险性。
其一:小时候为了避免伤痛,我必须手气对父亲的感情,离他远远的,保持一个举例,而我情感的创伤一直阻扰在我们前面。
其二:痛苦的经验往往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限制性信念。
举例来说:丢狗狗时间可能会让我觉得父亲不爱我。既然父亲是我心中一个极有权利的任务,我可能会以此类推,所有男性权威都不会爱我。然后我可能会一辈子都害怕男老师、警察、医生、上司等人。
恐惧让我无法自由的发挥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辈子都害怕这些人,那我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我会觉得自己就是个弱者、失败者。
而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往往会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住在什么地方、买什么车、以及其他一些事情。
你可能会觉得难以相信,被父亲打骂的单一事件,竟然会让我产生这种软弱的信念,造成这么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事实上我也觉得是这样,为什么这么一件单一而不大的事情,就会形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而经过大量的案例,你会发现,单一的痛苦的事件只是种子,之后类似的经验,便会让自我局限的信念 茁壮成长。
结论: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既然我们的信念是与过去的创伤关系密不可分,而过去的事早已经记不清楚,更不可能改变,那我们如何才能挣脱束缚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关系即生命”,你现在所处的关系中,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 衍生伤痛的错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