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在华人区吃到中国菜,就每每觉得少了些许熟悉的味道。
在国外的三年,味觉也渐渐被他国同化,记忆中的中国滋味总感到是人间最美好的,不论怎样复制,也不及妈妈餐桌上所呈现出的那般美味可口,哪怕一碗简单的泡饭配咸菜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大的奢望,一到下班回家,就会开始思考今天的晚饭该如何解决,国外的饭店大部分提供的食物都是色美而寡淡,远不及我们天朝的食物来得浓烈而开胃。缺乏味蕾的刺激,时常会到处如秃鹫寻找腐肉一般的猎奇各种餐馆和食材,以至将大部分工资用在了满足自己“恶趣味”的不归路上,但始终搜寻无果。回家打开冰箱,看着那些标注着中国字的食材,虽说满足了心中对中国食物的渴望,这也尽管是望梅止渴罢了,如何满足味蕾才是真正的问题。
由于在国外工作,每年都过着洋人的圣诞节,到了中国的春节,就都不得回家,尽管有请假名额,但也都会让给别的同事,自己在别的时间才能抽空回去,记得每次回去前一晚都会彻夜难眠,在床上辗转反侧,其一是可以看到自己至亲家人,其二就是可以让满桌的美味使自己的味蕾得到满足。
虽说离春节还有段不短的时日,虽然今年依旧赶不及在春节与家人团聚,但归心早已似箭,对天朝那片土地望眼欲穿。
回想去年春节刚过,同事从中国回来,捎来了卤牛肉、酱鸭、盐焗鸡、猪耳朵这类东西,用真空袋一袋一袋整整齐齐码在一个周转箱中,也顾不得他是怎样通过安检的,只是一个劲的打开塞进嘴里,觉得那些东西都是至真的美味,后来想想这么多食物被没收可就是真的浪费。接下来一连几天都吃这些,丝毫没有反感厌恶,尽管酱鸭打开后已有一些些粘手,但还是照样吃下午,也顾不得好坏,幸运的是最后没有不好的反应。在国外,国内带回的食物消耗速度比别的任何其他特产都要快速,这是一个正常现象,长久被寡淡食物折磨着的味蕾和身体,在那一刻得到最大的满足。
和我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胖小伙小石也是一个对食物有极度渴望的人,但和我不同,他对任何食物都有兴趣,不论是当地的还是国内的,他照单全收,我承认他才是真的美食家。他略显憨态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一副金色眼睛让他更平易近人,也更让人容易失去防备,可能这也是我们比较相信他的缘故吧。每当他去过一家饭馆,都会对今天的食物、服务、环境等做一番评头论足,也不知是真专业还是表现得比较专业,反正我们这些人都称他食神。他也时常会推荐给我们一些值得去尝试的饭馆,纵观说来令我们失望的也是少之又少,在他心中留有遗憾的也仅是寻不到一家值得推荐的中国餐厅。
中国菜和法国菜、意大利菜等都不同,中国菜不仅注重食物本身的质量,也注重调味给食物带去的锦上添花,卓越的调味带来了中国菜的灵魂,酸、甜、苦、辣、咸、臭等都在中国菜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而多种味道的混合表演,更让中国菜食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中国有多少年历史,中国菜就有多少年的传承,在这一历史长河里,中国菜不断取长避短,推陈出新,它表现的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更是融入在食物中的中国历史,中国菜系多,菜色更是数不胜数,每一种食材都能被中国厨师拿来使用,不少舶来品亦能游刃有余的发挥出不一样的味觉感受,中国人的调味品之多也是举世罕有,上千种调味品,铸就了中国美食的根基。
中国菜多种多样的烹调方式也是对食物美味体现的极大要素,蒸、煎、炸、煮、炖、舂、拌、捞等一系列方式,令中国菜色泽美丽,让人唇齿大动。
许多外国人说法国菜、意大利菜等健康,注重自然,其实他们不知,中国菜实则在注重自然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比起他们些许舍弃味觉感受,保留食物本省自然的味道相比,中国菜着实不健康,可相较总体看来,任何菜系都无法与中国菜相比,不舍弃、尽力保留、达到最佳配比与感受,这在我看来,才是艺术,也实为表达中国人内敛、实在、高深的想法。达到平衡才是最美最自然的体现。
在异国他乡,我为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幸运,在美食的海洋中长大更是一种幸福,传承更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忘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