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一直想拜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可直到今日才翻开《我们仨》,翻开自放不下,一间偌大的染坊只在心中开张!
这是一本生离死别的书。一开篇就是“我们都老了”,然后就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古道相聚,最后相失于客栈,一步一步,杨绛送走了钱钟书。这段奇怪的老人梦,其实就是杨绛陪伴钱钟书和女儿钱媛走过生命最后日子的写照。杨绛“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而柳树却已经几枯几荣。如果不是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是无法想到用这样的结构来表达的。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以作者经历的痛楚来结尾,读者也一定会带着悲伤的情绪读完这本书。但是如果先陈述悲伤,后叙写回忆,会让读者感到人生还充满希望,至少我们还拥有回忆。
杨绛用了很大篇幅,来叙述他们夫妇两人,从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间的很多细节。我们好像跟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一起和她怀念,和她“将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他们三人,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读别人自传性质的书,作为旁观者,或许会在某些事情上看的更清楚。然而这种清楚,永远只能是粗线条的,别人生活中细小的感受,我们几乎无从体会。
《我们仨》又是一本相当温暖的书,浓的化不开的思念,看的直叫人心碎。“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段话,是我印象深刻也甚是喜爱的。它影响了我对“家”,对“故乡”的看法。杨绛和钱钟书生在无锡;在北京读书;后来又去伦敦、巴黎;而后落难于上海;后又去北京,遇上文革,几经落难,住过没有暖气的房子,住过办公室,住过所谓的牛棚;最后停顿在三里河寓所。如作者所言这些都是“旅途上的客栈”,当三个人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家就消失了。是呀,我们一生追求,最后不就是人在哪里,哪里就是那个家吗!
读了这部书仿佛是随着杨绛女士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生。也重新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调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对的超然心态。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做一件事总不被其他事而牵绊,这恐怕就是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根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