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原创 浅野 我的独处日记 昨天
收录于话题
#约翰·列侬3个内容
#理想1个内容
#纪录片1个内容
#摇滚乐3个内容
“人们问我长大后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你们理解错了人生”。 ———约翰·列侬
文|浅野
刚回来那阵子把纪录片《Monterey Pop》看完了,对乐队始末还有点云里雾里,最近挤了好久时间把列侬和披头士的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看完。前半部分都是乐队快速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一些影像,后半部分基本都是列侬和洋子的爱情带来的变化。
披头士成立初期主要唱情歌,唱欢快小调,西瓜头和英伦气质最初迷倒的是一批青春少女。64年登陆美国后,对“披头士狂热”买账的也不是后来的嬉皮士、新左派或追随长发列侬的理想主义者。中产审美和大众市场最先认同了披头士,然后才是接下来发生的事。
(披头士狂热)
那时候的摇滚现场完全比现在要沉浸得多了啊,制作人无奈地说“the Beatles的现场经常以打架结束,甚至有一场只能躲在钢琴后面,因为大家有往台上丢椅子发泄情绪的习惯”,于是画面上堆满了椅子。
那时候音乐是很多人的寄托吧,大家忘情于一个旋律、一句词,迫不及待地从音乐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缩影。以至于列侬不演出之后,有歌迷跑去他的家花园久久停留,他只能告诉那个落魄邋遢的年轻人“我写的是我的生活,我唱的时候也只能想到我自己和我爱的人,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
原来什么年代都有那么多迷迷糊糊过活的人啊,把人生寄托于别人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里醉生梦死。“你的生活终究是你自己的”,真是巧合昨天也听到了这样的话,所以努力清醒一点吧。
其实这些还好。在纪录片后半部分里,辛西娅说出了最伤心的一段记忆:当年披头四子携各自的妻子去印度修身冥想,在开往印度的火车站,其他人都上车了,唯独辛西娅没有赶上。然后她看见约翰在火车里,隔着车窗狂怒地吼道:辛西娅,为什么你总是这么迟钝?我本不该带你去的,你走吧!那一刻,辛西娅觉得眼泪毫无知觉的流下了。
很多人认为是小野洋子的出现导致了披头士解散。
(列侬和洋子的床上和平)
但就我个人的看法,洋子在披头士解散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沙漠中的求雨者在终于盼来的大雨中扮演的角色,你可以说雨是她求来的,也可以说雨下不下和天气有关系,和她没太大关系。列侬坚定且理想化,列侬也脆弱而敏感。如果要说yoko毁了列侬,我倒觉得是yoko给了列侬爱和陪伴,不同于生活中的陪伴,而是精神层次、艺术追求上的陪伴。
遇上小野洋子的约翰,则是无时不刻和洋子在一起——大雾弥漫的森林里一直寻找着洋子、短暂分开后觉得自己再也离不开洋子、和洋子一起各地巡演、就连排练也会带着洋子,即使他们的恋情不被世界看好,他站出来站在她身前,说着她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不能没有她。
“她尖锐,她异于常人,她古怪的五官融合在一起却异常吸引。她就像一杯充满性欲的怪味鸡尾酒,让我彻底沦陷了。”
爱情果真是没有道理的。
约翰遭遇枪杀后,洋子哽咽着说,“他是我的丈夫,是我的爱人,是我的朋友,是我的伙伴,是我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也很令人动容了。
后来的后来,洋子在冰岛设计了一座灯塔Imagine Peace Tower(梦想和平塔),九束的蓝色光芒,穿越清澈的空气,直达北极上空。灯塔每年在列侬的生日10月9日亮起,在列侬的忌日12月8日熄灭。就像“三十岁的列侬依旧停留在他的音乐中,八十岁的洋子依旧在舞台上尽情跳舞;天堂的列侬与尘世的洋子,即使不能彼此陪伴,依然有那世间最长情的告白。”
(END)
我的独处日记
日常生活要自行主导
1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