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家山长大的孩子,没有一个人不知道黄家桥。世世代代在这耕作的人们,日日夜夜踩踏在黄家桥上,踏着朝阳过去,乘着晚风回家,一路说说笑笑,聊着庄稼丰收时欢笑,灾年来临时愁苦。黄家桥这头是生存,那头是生活。家人呼喊声从这头越过那头,提醒劳作的人该回家吃饭了。
普普通通,没有惊奇之处,几十块大红砖杂乱无序堆砌而成。就像这桥名字取得这般随意,没有任何气派而言。可这座桥就屹立不倒几百年,经历大风大雨,只是摧毁了它原本光洁的面貌,留下坑坑洼洼的印记,为这座不起眼的桥增加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它实在不是一座平坦的桥,桥面上凹凸不平,如七八十多岁老人的脸,满是沟壑,每一处皆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让人瞧着安心慈祥,又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哀伤。孩子在这桥上蹦呀跳呀,玩着你追我赶的游戏,大人们不担心孩子们磕着碰着,反而是大声的制止他们,叫他们在桥上轻轻走,慢慢跑,别伤着了桥。孩子们对这样不痛不痒的话语大多数是充耳不闻的,反而蹦得更欢,跳得更高。桥不语,风不言,河水在桥下静静流淌。几百年老桥,比太爷爷还要老得多桥,怎么会轻易被摧毁呢。孩子们的想法给了他们尽情撒欢的理由,跳呀,蹦呀,风里满是年轻活泼的气息,桥下的水感觉受到了感染,哗啦啦的流动起来,此时望去,这座黄家桥突然瞧着年轻了不少。
关于黄家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关于它几百年来对村庄默默陪伴,没有什么浪漫传说,也没什么感人的故事。想给它增添那么一丝的神秘感,也无法。实实在在的普通存在,可村里的人们就是离不开它。无论哪家人做喜宴或丧宴,必定在黄家桥旁举办,它承载了村里人的希望。
桥旁靠着一个小小的土地庙,伫立在红色土壤上坡上,正对着河水,土地庙旁边种植几棵栀子花树,每年到栀子花的季节,花朵一簇簇茂盛的不像样子,向着风的方向恣意张扬盛开。黄家桥和这个小小的土地庙,整片红色土壤之中久久弥漫着栀子花那淡淡清香的味道,让人神清气爽。每每这时,家里的大人会让孩子们有事没事来黄家桥转悠,借着香气,祈祷孩子身体健康。
遇到天气好,村里的女人们挑着扁担,一路摇摇晃晃到河边。一边装着换洗的脏衣服,一边是洗衣凳。洗衣凳可是一个神奇的发明,前面是洗衣板样的锯齿,后边是供人坐的凳子,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故取名洗衣凳,就是为了方便人在河边洗衣服。
村里多怕寂寞,人怕寂寞,路怕冷清,树怕安静,桥怕寂静,河水怕平静,风怕无声。在路上你总是见到结伴而行的人群,三三两两。女人们最怕无聊,尤其是闲下来,最喜欢找人家里长家里短的唠嗑。洗衣服是她们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刻,在顶好的天气里,在太阳刚刚舒展开身子时,河边上全是人。她们穿着雨鞋,有些不怕河水寒凉的,直接撩了裤管浸泡在水里,手里的棒槌啪啪啪强有力的拍打着,貌似不服输,女人们手里的棒槌声一声赛过一声,一场无言的比赛在河水中展开来,只是不分名次。
风吹弯了河边的草,吹起了土坡上的土块,吹着栀子树沙沙作响,黄家桥如平时模样,岿然不动,静静守护属于它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