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二(2023.12.26)川师附属实验学校学习
周二在川师附属实验学校学习了两节课——《摆的快慢》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两节课都不是第一次听,但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1)本次听《摆的快慢》我特别关注到了实验数据的记录,汪老师用到了两个坐标图,两幅坐标图的纵坐标都是摆的摆动次数,横坐标不一样,一个横坐标是摆重,一个横坐标是短、中、长的摆长。学生做完实验后,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用磁铁在黑板上贴出实验结果。这么做的好处包括:
①相当于汇总了全班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的趋势推导出实验结论。同时也可以根据数据趋势,排除特别离谱的数据,即错误数据一目了然,同时可以请错误数据小组自己分析下,为什么自己的数据和大家不同,问题出在哪里?
②这里数据处理同样存在细节,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磁铁,在两幅坐标图中反映短、中、长三种不同长度的摆长,和三种不同质量的摆重,使得结果一目了然。同时在每个磁铁上,标上各小组组号。这样得到的数据,既可以趋势分析,也可以清晰找到某一组的数据进行分析。
③实验前让学生进行数据预测,实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的实验结果,修改实验预测。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在汪老师课后的分享中,得到的收获如下:
①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师课堂评价都要循序渐进。
②上课可以不提前让学生排队进入实验室,可以让学生陆陆续续的进来,在实验室提前播放科普视频或科普动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并告知学生,如果进实验室发现正在放视频,说明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学生边看视频,也做好上课前准备。这样不耽误学生下课休息时间。我认为这种课前组织方式值得学习!
③实验教学同样也需要循序渐进,如低段时,更多的组织单人实验,渐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实验的能力,到双人实验,最后到四人实验。
(3)《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李老师首先通过“压杯入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纸团并没有打湿。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为什么纸团没有湿?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拆分成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解决:①怎么证明是否有空气?②如果有空气,怎么证明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
不同于教参上将“压杯入水”作为证明实验,这里将其作为现象,通过后续的揭盖入水等实验才证明。得到收获:
①在原教参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合理深化实验,便于学生思维发展。但需要厘清各实验之间的联系,避免存在实验间相互作用混淆。
②提出的问题还是要便于学生回答,最好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动手的探究实验,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解释说明。
③空气占据空间,李老师提出:空间被占满时——不出不进,有出才进,围绕这个观点来验证,将看不见的空气占据空间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二、本周自我教学反思
(1)本周一年级的课正课已经上完了,针对植物章节进行了复习和拓展,带学生回顾了植物的基本结构,以及其有生命的主要特征,我们如何科学观察。拓展了20种神奇的植物,带学生做了植物拓印,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趣味。一二年级如果按每节课一课时正课推进,科学课存在多课时,需要提前规划课时量。
(2)三年级的课上到《天气》单元的“观测风”,实际发现观测风、测量降水量和测气温这几课都是天气概念中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风等情况。而割裂成不同的课时,学生难以连接成整体,受到董老师教学反思的启发,计划做一个大的天气气泡图,后面每学一个课时,如测气温,就把大气的冷暖打上对勾,后面写上实验器材和大体步骤,帮助学生形成天气整体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