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位老奶奶,喜欢自己待在清静的环境。
但是,附近的小朋友总是在她家门前,跑来跑去,各种玩闹,大声呼喊等等。
吵得老奶奶觉得很心烦。
她就叫小朋友们过来,说,你们给奶奶带来很多欢乐,每人发一元钱作为奖励。
然后,小朋友们就经常在老奶奶家附近玩耍,也总能收到老奶奶给的奖励。
突然,有一天,老奶奶停止了发放奖励。
小朋友们非常不开心,觉得我们这么辛苦地每天跑这么远,来给你带来热闹,现在连奖励都没有了,决定以后再也不要来这边玩了。
于是,老奶奶终于可以开始享受安静的时光了。
试想,在没有奖励前,孩子们每天也在那边玩耍,每天也玩的很开心。反而是有奖励后,就不想继续下去了。
有个研究人员在学校对两组学生进行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每天都开始学习画画,第一组,每次画画结束后,每人发送一个奖品;第二组,每天什么都不给;在实验进行到一个月后,宣布实验结束了,但是大家每天还是可以继续选择学习画画。第一组领奖品的学生都放弃了继续,第二组仍旧继续在学习。
看来奖励和惩罚短期是可以激励人,但是长期来看,会适得其反。
这就需要第三驱动力。(第一驱动力是生存本能;第二驱动力是奖励和惩罚;)
就是我们内在欲望,我们内心中有想把事情做好的意愿,完成任务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这不是靠外在奖励来推动的。
就像谷歌当时开始开发谷歌地图,当时要精确到世界每个角落,这可是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做的一件事情,而且要花费大量时间,大量金钱。后来,谷歌将开发授权到每个参与的用户。数以万计的用户将数据传送到谷歌服务器上,在很短时间内,谷歌地图就很成功的完善了。
(二)
那如何调动第三驱动力?
自主: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负责。
如果他真的是喜欢做一件事情,不用非的强制制定好时间,让他这个时间必须完成某事。比如父母让孩子完成作业,可以给他一个时间范围,让他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情。这也能激发他内心的责任感,觉得自己不是小孩子了,可以觉得自己的事情,并且也愿意为此负责。
网上看过好多故事,都是说大学毕业后,不想接受家里的安排,回去事业单位安稳地过一眼望到尽头的工作。自己一人跑到大城市打拼,虽然会很辛苦,但是他们变得更独立坚强,很认真很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
专精:
我们做一件事的专注力与事件本身的难易程度和自己本身的能力水平有关。
如果事情对我们而言难度过大,落在我们的陌生区内。比如老师讲授的课程对你来说很难理解,是你根本听不懂的知识,那也很容易走神。而如果一件事情太简单,掉落在我们的舒适区中,就像老师讲的课程你扫了一眼,就大致理解了,学起来没什么压力,这样也会容易懈怠,不放在心上,上课很容易开小差。如果一件事情的难度刚好落在你的拉伸区,对当前你的能力刚好有挑战,与你的能力相匹配,这就很容易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努力去挑战它。
所有,做一件事,我们首先要分析这件事是落在我们的哪个区域,如果是陌生区,我们可以将任务分解下,比如你想一天看完一本书,可以改为一天看20页;如果是落在舒适区,我们就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比如这本书很容易,一天就可以看完,那你看完后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遍,就像李笑来老师说的,教是最好的学习,可以讲授给他人,尽量让别人理解。
利他:
我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勿忘初心。
人们往往做一件事情,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名和利,而是心中有大爱,想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的人不被眼前的名利所困扰,往往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马云一开始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卖出去产品。
滴滴、uber,他们一开始也就是想着要帮用户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可以让大家打车时能打到车,同时也减少闲置的出租车。
樊登读书会,他们最开始的目标就是帮助中国更多的人去读书,和大家一年分享50本好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