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一个课程,名字叫《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练好口才》。里面有一段说:
百度百科对“好口才”的定义很准确,但是没有用。因为“有逻辑、有感染力……”等等这些,都是具备好口才以后的结果,而非能够让你具备好口才的原因。换言之,这个定义,对于提升我们的口才没有指导意义。
听到这个说法,我眼前顿时一亮:具有指导意义,才是一个方法论的关键!
首先我想到,很多鸡汤文、成功学,之所以只能给人当时的三分钟热血沸腾,就是因为它们没有“指导意义”。大多数鸡汤的逻辑——讲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你一定要如何如何做。遗憾的是,世界上值得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做不过来啊。结果就是: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接着,我还想到了我父亲从小到大的教育方式,而且也是中国为数不少的家长惯用的教育方式:“看别人家xx多xx,你这鬼样子,怎么不学着点?!”——这种教育的失败,其一是因为它没有指导意义,虽然看到了榜样,但是无从知道实现目标的路径;其二,它打击了孩子的自信,损伤了学习成长的积极性。
再一琢磨,我还发现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往往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精进。但好就好在,只要你朝着那个方向去,就一定会有积累。就好比“1000小时”定律,要求你不断跳出舒适区,要求你不断刻意练习,很痛苦,但却是成就大师的唯一途径。
继而,我还想到,为什么有些牛人手下精兵强将层出不穷?因为他不教具体的做法,而是教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啊!他教的不是招式,而是最高明的“内功心法”啊!我曾听说,世界上最好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所以,高明的老师教徒弟,就像是观音娘娘拿了玉净瓶中的柳枝,轻轻一挥,便有了醍醐灌顶的效果。
最后我还想到了,为什么我最近吸收的知识、方法论那么多?以前都干啥去了呢,以前就没吸收吗?想来,是自己自动的忽略了身边人的建议,忽略了那些具有指导意义、但是需要耐心来践行的智慧啊。从前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一只“骄傲”的公鸡,一旦听到别人的批评就怒气冲冲,这不是直接形成了“抗药性”,让自己“无药可治”了么。而最近由于写作,打开了自己的心扉,继而感受到自己灵感和知识的极度匮乏,于是慢慢变成了“海绵”的状态,碰到好的东西恨不得像“吸星大法”一样吸过来。
学无止境,当虚怀若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