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组了一个写作小组,到现在已有三周。成立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写下去。经过三周,输出了15篇文章,共21151个字,平均一篇1410字,从字数上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一周5000+,我做到了,先给自己先点个赞!
既然组队写作了,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共同前行。人是需要社会支持的,当你在敲击文字的时候,想到在天涯海角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与你一起行动,心里会踏实许多温暖许多。看他们输出的观点和生活,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会多了许多继续的动力——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可是我知道,写作之路走到最后,孤单是必然。
我不知道写作会带我走向何方,可是我知道,如果有一天停下来了,肯定会后悔。
文字记录着我某个时刻的某种特定想法,就像此时一样。飘忽的思绪不记录马上就消逝无踪,而相对稳定观点和最近心态的复盘不写下来一样会淡忘。
隔了一段时间再看自己过去的文字很有趣,就像翻老照片——原来我曾有过这般模样。
写作小组运行了21天,有35人加入,累计“掉队”的有10人。走散的原因有很多,主客观都有,人数的式微是历史的必然。
对那些小伙伴不应苛责,他们不是意志不坚,也并非忘却初心。生活是复杂的,稳定做一件事本来就很难。人生走着走着就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麻烦,甚至是突发的状况,生活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预想来发展,无伤大雅的掉队很平常。
无论对人、社会还是国家,稳定都是一个宝贵且稀缺的状态,而要持续维护稳定,需要花大力气。放弃的原因是因为生活有更主要的矛盾去解决也好,还是发现写作其实没那么重要也罢,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感悟生活的方式,没有对错。
我希望自己能把写作当成一个携手前进的朋友,通过它来看清我自己——照照我的过去,看清我的现状,缕清未来的方向。
我感恩自己还在路上。这说明我这段时间还是可以handle一部分业余时间,生活还比较稳定,虽然繁忙但不至于焦头烂额。
一年多的写作让我明白,就算是碎碎念,就算是流水账,甚至是单纯地发泄情感,都是我们尝试用文字去感悟世界的方法。就算没那么多读者,就算没那么好看,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近一场关于日更形式主义的讨论在知识星球中发酵,我站队日更。虽然我做不到日更,但是我觉得对日更的小伙伴要多一些敬佩和宽容,尽管日更的质量可能无法一直处在高位,可能有些文章的确流于形式主义,可是如果能够日更到世界的尽头,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伟大。
就像网上一个名叫“古城钟楼”的微博,每天都在准点报时,雷打不动地“【丑时】铛~ ”,坚持着这“最无聊又最有毅力”的“日更”。这样无聊的微博有100多万的粉丝,许多人围观,有人甚至从中读到了“人生的意义”。
写作,或喋喋不休,或灵光一闪,或写下当下真实的想法,或为写而写的绞尽脑汁,就算琐碎、零散、无序、遭人烦,无论何种形式,不都是自己的模样吗?
这就是我,我写我,一个真实的我,一个当下的我。
写下去,就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