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在高三的时候有个大一的师姐回来,跟我说的一句话:“你要珍惜你现在的样子,上大学会开始怀念了。”
“样子?”
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因为压力掉得变疏的头发,因为近视无神的眼睛,因为总是不够睡出现深深的黑眼圈,和那惨不忍睹满脸的青春痘。
幻想一下大学美好的生活,舒适的作息时间,自由的管理。我怎么可能会怀念现在的样子呢?那时候的我不懂,还义愤填膺地跟她辩驳了几句。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
应验了“大多数高考毕业刚上大学的年轻人的脸都是茫然和无措的”这句话。
上大学之前的我们斗志昂扬,给自己列出了上大学要做的n件事情:泡在图书馆多少个小时,去健身,背多少个英语单词……然而,取而代之的是:手机,游戏,外卖……
以前意气风发,目标坚定的样子变成了后来的颓废茫然。
深究其原因,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自杀的图书馆老头布鲁克斯。
“He’s just institutionslzed(体制化)。”
那时候的我们每天浸透在高考应试体制中,严格的时间管理,各种要求的束缚……当有一天突然间放手,我们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了。
习惯固有的被束缚的模式,自由有时候带来的更多是迷茫和恐慌。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高考的教育制度对我们而言就像是那堵有趣的围墙一样,当我们身陷其中时我们渴望去脱离它,然而离开后却又怀念想进去再来一遍。
就像《围城》里写的:“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醒悟早的人,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度过大学生活;而醒悟晚的人在“体制”的后遗症中浑浑噩噩度过大学四年。
我们无论如何抨击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已经造成了,人总是活在后果中。与其花更多的时间去抱怨“体制”,或者去怀恋以前的生活,都是对现实的无济于补,想办法来从迷茫中脱身,才是更好的办法。
又有人说,我们虽然脱离了高考的“体制”,但是更多的“体制”依然在束缚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亲友的期盼,环境的氛围,工作的性质……都很难让我们抛开羁绊,真正的自由。
有些体制注定是要伴随我们的一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安迪一样有着“天时地利人和”最终逃出那堵围墙。但是“围墙”能困住你的身体,困不住你的心。
就像那即使在监狱里的安迪,从不会让自己的心空下来:雕刻石子,建图书馆,帮助狱友学习……
"a man will do most anything to keep his mind occupied."(一个人不能让心空着)
即使每天忙于工作,学习,家庭,找个空闲的时间,读书,旅行,弹尤克里里,尝试新鲜的事物,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我很喜欢电影里最后瑞德在奔赴圣哈塔尼奥时说得那段话。
“I hope I can make it cross the border.”(我希望我能成功越过边界)。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我梦中的那样蓝)。
“I hope.”......
这是一种对前方未知的兴奋感。
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保持一颗火热的心,和一个奔放的灵魂。即使我们的身体还是被“围墙”所困住,相信心灵总是向着自由。
前段时间重温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一直很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写下来。以上是我对电影的一些浅见 ,分享之。
• end •
编辑 | 梦晨臻
图 | 网络
公众号丨诗的云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