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是一个伟大的天才。
《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全书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它里面的许多文字已成为传诵不哀的经典:
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生命里会出现谁,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能留下谁。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无论两条腿如何努力,也无法让两颗心的距离更加接近”
……
《瓦尔登湖》的伟大一方面是它精彩的文字,另一方面是它深邃的思想。
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
对于这一点梭罗有他自己的认知,而读者也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终其一生也就是在其工作里营营役役。像梭罗一样放弃世俗回归自我的人毕亮是凤毛麟角,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他这样的勇气。
我非常佩服他这种勇气,也曾想努力做一回自我,但这样的想法只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打转转,从未付诸行动。说我是懦夫也罢,朽木也行,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有自己的牵绊,父母年事已高需要我去侍俸和赡养,孩子尚年幼更需要我去呵护和教导,倘若我不管不顾地离开妻子一人将如何面对这一切?
想得出,但做不到。这就是普通人与杰出人物之间的差别。梭罗不愿为了庸人的理解而降低自己的作品,他甚至曾写道:我的作品为什么非要让你理解呢?这样以来,在他有生之年,他的书都卖得非常惨淡。出版公司甚至一度取消出版计划,因为他的作品无法给出版商带来利润。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在生前过得并不如意,在逝世后才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可。普通民众的思想总是要滞后于这些名人许多,这是天才的悲剧,这也是民众的悲哀。梭罗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而并非仅仅一种生活的态度。
19世纪的美国正处于重要的成长期,社会上出现了若干种新的趋势和现象,首先是其疆域的不断扩张。然而更重要的是该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对大英帝国的疏离。1837年8月31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美国学者”,他批判了当时美国知识界惟欧洲是从的倾向,大声疾呼:
我们要用自己的双腿去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我们要说出自己的思想。《瓦尔登湖》正是受此影响的产物。
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其他方面的社会进步,铁路和电磁电报先后应运而生。
梭罗不反感这些新生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他曾不无嘲讽地说:
谈论重大的话题,我们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速度。我们渴望在大西洋底下铺设隧道,让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距离缩短几个星期;但第一道传过来敲打美国人耳朵的新闻也许是阿德莱德公主罹患了百日咳。
梭罗的这些忧虑又与当今的世界何其相似。19世纪时电报中传来的新闻也许是公主患了百日咳,而现在网络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边新闻,令你真假谁辨。现在外部条件已经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升地很缓慢,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手机的使用就是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从刚开始的“大砖块”到现在的智能机,它让我们和别人交流起来更方便更快捷,信息处理起来更及时。可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许多人沉溺其中不自拔,现在的“低头党”随处可见,他们已经忘了手机只是个工具,变成了手机的权隶。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保持自己独立地思考这一点永远不能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喊出自己的最强音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那就会被别人的思想所牵引。
不管走到哪里,有两样不能放弃: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自主选择的权利。梭罗曾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我们要用自己的手脚去践行,用自己的嘴巴去讲话,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我们要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