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怎么会写读后感,或者说这不是读后感,而是读后的胡思乱想。
能回忆起来的,看过三本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1Q84》,《人间失格 》,不知是村上受太宰治的影响的原因还是日本小说就这风格?整体给人一种若即若离,似真若幻的感觉。小说里的悲凉总能触碰到内心,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就好像自己照着哈哈镜,看见了一个不曾见过的自己。
小说整体风格压抑,却又给人停不下来的阅读快感,一口气读完了。作者以无意得到的男主的手札为小说起点,这手札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心里世界,多少增添了小说几分的真实性。主人公小叶出身上层,却对世界总抱有几分恐惧,加之对人性虚伪善变猜摸不透,他一直以娱乐众人的“表演”方式存与世上。这种娱乐众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从不拒绝别人的任何请求,唯一一次例外也是在故事的结尾,行将就木了。和女人的故事,和他并不喜欢的朋友、亲近之人的故事情节简单,也没什么波澜壮阔和曲折,看完也大概忘了大半。唯独两个细节,记忆深刻。
面对世人,我总是怕的发抖。对于同样为人的自己的言行,更是毫无自信。我将懊恼暗藏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伪装成为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
不过,自那时起,我有了一种想法:“所谓世人,不就是个人吗?”
“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事实上,小叶的伪装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吧。有多少人真的是活出了真正内心的样子呢?几乎每个人一定有一个“世人”映像里的形象,和自我感觉的那个形象。
我无法判断,小叶最终“丧失为人的资格”的结局,是什么造成的。就如同,被关在精神病院,到底是小叶有病,还是世人认为他有病?从理智的角度看,小叶是属于无法适应社会的那种人,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总之,虽然小说对人物内心的描写触动心灵,但是,小说描写的悲情和压抑并无法让人认同。不知是不是日本社会文化和我们的差异,日本小说多涉及自杀。就连某个我无法记得名字的日本作家自己也是剖腹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想是这种文化的差异,让日本小说多了对人生、人性悲观的探讨。这种悲观,在现在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似乎是一种奢侈品,更增加了小说的魅力。
只是,这种对人性悲观的探讨,我不是全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