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集 孝文帝改革
354-西晋末年,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西晋朝廷最终被迫南迁,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中原大地则上演了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一幕。十多个民族政权陆续登场,历史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这段纷扰的岁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一支来自草原的部落出现。北方,建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史称北魏,来自草原的拓跋鲜卑。
355-当粗狂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遭遇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自然产生了激烈的痛苦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文化激荡,拓跋鲜卑终于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但这条民族融合之路,走得异常艰辛。
356-初入中原,拓跋成功实施了一国两制,胡汉分治。这个始创于十六国时期的治国手段,也成功缓解了鲜卑与汉族的矛盾,使这个新兴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站住了脚。同时,朝廷也开始任用汉族官员。北魏形成了由鲜卑贵族和汉族共同执政的政权,中原大地上胡汉杂居的区域不断扩展,仅当时的都城平城地区,在建国短短五十年内,就有100多万汉人迁入,胡风汉俗,相互杂糅,成为北魏王朝。
357-但草原民族仍然对入侵地进行烧杀抢掠,造成农民起义不断。北魏急需改变这个政治局面。
358-公元423年,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年仅17岁的拓跋焘即位,进一步解决胡汉矛盾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359-在皇宫边上为孔子塑像,经常祭拜,同时建立太学,鼓励贵族学习儒家经典,希望借助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开辟一条新的路径;拓跋焘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屯田垦荒,经济上又了迅猛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北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逐渐增强。北魏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喧哗纷扰达一百二十余年的北方重归统一。
360-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汉族重臣崔浩奉命编撰北魏国史《国书》,但实录遭到了鲜卑族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对鲜卑人的公然挑衅,诛杀崔浩成为他们的心声。450年,崔浩相关家族300多人被满门抄斩。——北魏失去了北方士族的支持。
361-拓跋焘死后的二十多年进入混乱时期,政权岌岌可危。
362-冯太后(文帝的祖母)是汉人,从小就对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汉化教育,并积极支持孝文帝进行“太和改制”。1、恢复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使汉族官员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2、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授给农民,农民以夫妻和耕牛头数授田。还颁布了三长制、租调制度(种地越多赋税越低)。历时6年的改革,将北魏逐步带入了太和盛世,北魏的皇权对农耕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63-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他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这对于鲜卑族旧俗来说是离经叛道的行径,鲜卑贵族极力反对,被孝文帝一一驳倒。
364-494年,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为强制性汉化改革打下最有力的基础。与汉族通婚;汉语为正式官方语言,着汉服。
365-表面看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拓跋族改变了自己的民族传统习惯,但作为部落首领,他完成了祖先的遗愿,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在他的带领下一起投入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中。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才使华夏民族的发展,犹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