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没有向你展示他真实的本性时,咨询就还没有真实开始。而人类的真实本性,武志红老师讲道的就是自恋、性和攻击性。
老师讲了一个案例:
是一名白领,她仿佛脸上就好像写着“懂事”两个字,每次来到我的咨询室时,总是正襟危坐,非常用心地听我讲话,对我表达敬意和感谢,并常常说我对她有多大的帮助。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个非常容易暴怒的人。只不过,她心中产生暴怒后,会担心破坏关系,于是会拼命压制自己的怒气。
专栏之前的一篇文章叫《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在那篇内容里我曾说过:问题,在关系中形成;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来访者在当下现实中的问题或性格,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也会呈现在其他各种关系中,特别是咨询关系。
所以,可以这样推论,她在现实中很容易暴怒,但怕破坏关系而去压抑;那么必然的,她在和我的关系中也会很容易暴怒,但怕破坏我们的咨询关系而一样会去压抑。于是,当她在咨询中诉说对别人的暴怒和压抑时,有时我会说,在我们的咨询关系中,也许你一样对我产生了暴怒,但因为害怕,所以压抑了怒气。
这是一个重要的咨询技术,就是让来访者看到,他的一些关键心理是同时呈现在四个方面的:他当下的关系中、他童年的关系中、他内在的关系模式中,还有咨询关系中。
刚开始的时候,她会说,没可能的,来访者对武老师,对你非常满意,非常尊敬,我完全看不到我对你愤怒的理由。逐渐地,她说,武老师我的确在上次的咨询中,对你产生了愤怒,可是我始终说不出口。后来终于有一次,她在咨询中对我说,我对你很生气!
然后下一次咨询,她取消了。再下一次咨询,她迟到了。我和她探讨,到底了发生什么,让她先取消了一次咨询,接着又迟到了。她说,这两个星期,她一直惴惴不安,她担心上次对我表达的愤怒,会把我杀死。她理性上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她的感觉太真实了。并且,也正好那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被人围攻,于是她想,武老师的这份不幸,极可能也是她上次表达愤怒所导致的。
为什么她会担心成这样?
还记得我们上周的主题“全能自恋”吧,这位来访者其实隐隐地觉得自己像全能神一样,怕一表达攻击性,我就被她毁灭了,这是她不敢表达攻击性的深层原因。
并且,她也的确是一个不好惹的人,容易有自恋性暴怒,所以她会有这样的想象:我如果惹着了她,她就会对我有暴怒,然后那一刻恨不得我去死。这种恨不得别人去死的自恋性暴怒,隐藏在普通级别的愤怒之下。
关于意识和潜意识,我说过一句话: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我们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就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愤怒按逻辑来讲,是非常合理的,但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却是达到了恨不得别人去死的地步。
同样的,很多人不敢表达渴望,那也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渴望,看起来很正常,但潜意识层面的渴望,却是达到了恨不得独占全世界的地步。如果用级数来显示,可以说,这位来访者那次对我的表达出来的愤怒,只有十分,但在她潜意识中,对我的愤怒也许达到了一千分甚至更高。所以,她自然是不敢表达攻击性的。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师,我们特别强调攻击性的普遍性,要训练自己对来访者和自己的愤怒,要有充分的敏感,甚至需要意识到来访者的各种拖延、迟到乃至早到与讨好等等,也许都是在表达他的愤怒。
比如,经常有长期的来访者,一来到咨询室就对我说:武老师,这次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说得太多了。你作为我的咨询师,应该对我很了解了,所以你能说点什么吗?有些来访者则干脆说:武老师,这次你开始一个主题吧。
很多次讨论后,发现当来访者问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上次对我有了不满。通常这份不满是,上一次他们谈一个话题时,我没有理解到他们,于是他们非常生气,对我非常失望,所以不想再开启一个话题,既是怕再次遭遇失望,也是因为就是生气。
发现这一点很重要,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发现了来访者的一个模式,也可以来探讨,上次咨询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生气。
例如,其中一位来访者有很多次一来到咨询室,就眼巴巴看着我,说武老师这次你找一个话题吧。而我们探讨总结发现,每当这个时候,都是因为上一次她觉得我在咨询中误解了她,不仅如此,我的误解都让她觉得,我在说她是一个人品不好的人。
咨询师常常会误解来访者,这太容易发生了。但只有不合格的咨询师,才会给来访者下“人品不好”这种道德判断,我自信我是不会的。有时候,我会和来访者去澄清,这个“人品不好”的判断,我是没有资格去做的,并且我也没有做。不过这常常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时刻来访者自己的内在想象,以及这个内在想象会驱动着她做什么,从而影响了她的外在现实。
比如对她而言,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她觉得,对方认为她人品不好,攻击了她的人格,那她就会和对方中断乃至彻底结束关系。这个模式导致她一直失去各种关系,而有些关系本来是非常宝贵的,失去太可惜。
经过很多次这样的探讨,她对这个模式看得越来越清楚,也就越来越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再有这种“这个人竟然认为我人品不好”的判断发生,她或者会告诉自己,也许是自己误解了,或者会告诉自己,耐心一点,给对方和自己沟通的机会,而继续的沟通,总是能化解误解。
记得吕克·贝松的一部影片《别惹我》,讲美国一个黑社会家庭,因为向警方举报了所在的纽约黑帮的黑幕,所以在警方保护下,逃到了法国的一个小镇生活。他们是外来户,又是美国佬,于是镇里的中学生总欺负这个家中的一对儿女,而他们也屡屡遭受邻居、水管工和自来水公司等各种势力的贬低和欺辱,有些是专门针对他们,有些则是人性很自然的表现。但是,这个黑社会家庭的两口子和两个青春期孩子都不好惹,于是他们干净利落、酣畅淋漓地报复了所有人。他们简直是睚眦必报,而且报复手段残酷可怕,但吕克·贝松给这个片子营造了他特有的一种味道,显得酣畅淋漓又充满荒诞。
这部片子看着很夸张,但作为咨询师,我对人际交往中的细节越来越敏感,便会觉得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想活成这个黑社会家庭的样子,但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活出来。当然,从现实意义上讲,你也不能活成这样。
至少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都不好惹,特别是你自己也绝不好惹。那些看上去非常“老好人”的人,其实一样有根本性的自恋,一样容易有愤怒,只是没有表达出来,甚至都觉知不到。但如果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展现自己的报复心。
三国时代,刘备入蜀后,作为大功臣,军师法正获得了很大权力,而对过去得罪过他的人睚眦必报。有人讲给诸葛亮听,诸葛亮说,法正对主公有太大功劳,实在不易。这话传到法正耳朵里后,法正收敛了自己行为。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一件小事上,你被得罪了,而你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表达出你的攻击性、你的怒气,结果这件小事你一直记得,多少年都放不下。但如果有一次,又发生了这种小事,你表达了怒气,然后你发现,不仅你觉得真畅快,对方也没有恼火,甚至你们的关系可能还变得更好了。
这是攻击性的一个根本功能。
今日总结❤
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我们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就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愤怒从逻辑讲是非常合理的,但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却是达到了恨不得别人去死的地步。同样的,很多人不敢表达渴望,也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渴望看起来很正常,但潜意识层面的渴望却是达到了恨不得独占全世界的地步。
精神分析师们特别强调攻击性的普遍性。咨询中来访者的各种拖延、迟到乃至早到与讨好等等,也许都是在表达他的愤怒、对咨询师的不满。
每个人都不好惹,你自己也绝不好惹。那些“老好人”其实一样有根本性的自恋,一样容易有愤怒,只是没有表达出来,甚至都觉知不到。但如果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展现自己的报复心。
相信太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一件小事上你被得罪了,而你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攻击性与怒气,结果这件小事你一直记得,多少年都放不下。但如果有一次,又发生了这种小事,你表达了怒气,然后你发现,不仅你觉得真畅快,对方也没有恼火,甚至你们的关系可能还更好了。这是攻击性的一个根本功能。
今天其实我也暴怒了,而且差点就抑郁了。还好觉察到后抽离出来了。一切慢慢觉察,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