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氛围弥漫在大街小巷。白天,扭秧歌的队伍步伐欢快,舞狮子的艺人身手矫健,喧天的锣鼓声,敲出了生活的热烈节奏;夜晚,城市成了灯的海洋,五彩斑斓的彩灯将夜空点亮,处处散发着喜庆的气息。可这热闹的场景,却让我的思绪飘回到了小时候的元宵节。
那时候,物质条件远没有如今这般富足,可元宵节的快乐却丝毫未减。爷爷总会亲手为我做灯笼,没有昂贵的材料,只是用几张透明塑料纸当作外壳,一块平平无奇的小木板做底座,在木板中间钉上钉子,稳稳地插上蜡烛,一个简易却满含爱意的自制灯笼便诞生了。这个小小的灯笼,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在每一个元宵节的夜晚,都格外明亮。
在鲁西南,我们元宵节的传统美食不是元宵,也不是汤圆,而是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包着饺子,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吃罢饺子,便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提着各自的灯笼,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兴高采烈地来到村里的家庙。大家聚在一起,比赛看谁的灯笼亮的时间长。大人们则在一旁笑着打趣:“看谁的灯笼会打滚”。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想都没想就照做了,有的孩子拿起灯笼左右摇晃,还有的把灯笼放在地上让它“打滚”。可那时候的灯笼大多是纸糊的,稍微不小心,蜡烛一歪,灯笼就被点燃了。直到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上了大人的“当”,可大家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得更欢了。
记忆最深的,还有一年元宵节,爸爸开着家里的拖拉机,拉着左邻右舍的乡亲,大概有二十多个人,去县城看花灯,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县城。那时的花灯没有现在这般五花八门的造型,不过是一些别具一格的灯笼。看着大街两旁的各式灯笼,我们兴奋极了,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其实看的不只是花灯,更是在感受城里不一样的热闹氛围。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每每回想起来,我依旧沉醉在那次的花灯盛景中。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商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花灯,超市里的元宵、汤圆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然而,现在的孩子们似乎对这些都提不起兴趣,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沉浸在手机和电脑的世界里。手机和电脑就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开了曾经那些简单纯粹的快乐。
看着现在的孩子,我不禁感慨万千。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丰富,但那些童年的美好回忆却再也回不去了。小时候的元宵节,虽然物质匮乏,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纯真的快乐。而现在,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最宝贵的东西呢?
在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希望大家都能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走出家门,去感受节日的氛围,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快乐。也希望孩子们能多一些与大自然、与小伙伴相处的时光,让童年充满更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