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和杨先生晚上都加班,回到家已经9点了。打开门,发现家里静悄悄的,孩子坐在桌子前写字,姥姥在另一张桌子看书。
姥姥跟我们讲,本来那天晚上他们正在玩游戏,突然间小C说,哎呀,我还要写作业呢!然后自己就坐到桌前开始写拼音了,一口气写了7张。
这样看来,小C好像挺自觉的。但其实小C写的作业,并不是当天的作业,而是之前老师留的,只是她都没写。
老师留作业,我其实也是大概知道的。之前一个周六,跟她一起打网球的同学说在家写拼音,回来后我问她,需要写作业吗?她说,不用。我也就没再问她。
之后周一早上,姥姥在她的书包里发现了拼音书,她说是老师让写作业的,姥姥追着问了好几遍,你要写完作业再去上学吗?她都回答,不用。
结果周三那天,老师说,如果写不完作业,就要扣他们的快乐币(幼儿园的一种奖励,每月可以拿着快乐币去换东西),于是这大小姐回家开始狂补作业。
看着孩子第一次主动要求做作业的样子,我不禁在想,我们总是期望孩子能够自律自控,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事儿,可是到底该如何才能引导他们做到呢?
1/自律是什么?
自律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的是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能够看出来,最初“自律”的意思是指不需要人监督也可以遵纪守法,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赋予了“自律”更多的含义。
如今人们谈起“自律”,不只是希望人能够严守法律底线,还包括能够克服惰性和诱惑,养成良好的习惯,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任务。
Photo by CQF-Avocat on Pexels
按照词语结构,自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自”和“律”。
“自”代表自己,自我;“律”代表约束,要求。按照词序来看,自我为先,约束在后,应该是先要建立自我,才能谈自我约束。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看到的约束要求更多,自我更少。
看到过很多文章这样说,每天盯着孩子学习、读书,要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这样以后家长不在身边了,孩子才能自律。
事实是否如此呢?
2/自由是自律的基础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海淀妈妈把孩子从公立名校转到“快乐学堂”的经历。
这个孩子性格骄傲,学习很好,但是在公立学校却很难融入同学之中,对学校充满了排斥。转入快乐学堂之后,孩子慢慢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小学五年级,孩子想要学更多的知识,回到了公立学校。对比发现,与一直在公立学校学习的孩子相比,他思想更活跃,也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学习也更加主动。
我们常常觉得,自律的重点在于控制,要把不该有的念头压下去,是一种向内压抑的状态。可是,从另一方面,自律的重点在于探索,是把自己想要做的念头提起来,让它变成一股主导方向的力量。
提起想要做的念头,离不开自由的探索和体会。
Photo by Andrew Neel on Pexels
往小了说,孩子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去体会做与不做的不同结果。
就像面对孩子的作业,我一直坚持做作业是她自己的事儿,我只负责提醒,做不做,什么时候做,她自己决定。
确实,一开始她都不想做,但是当老师说,做不完作业要扣快乐币的时候,她自己意识到了可能发生的后果,开始主动安排写作业的事儿。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孩子被老师批评,被老师罚。但是,做不好被批评,这是每个人都该承担的后果,如果我们自己出于恐惧,将可能发生批评的情况挡在门外,那孩子就没办法体会,做与不做的结果的不同。
每一个孩子都是向好的,他们自己也希望能够做好,表现好,当我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感知,他们会知道如何是表现好,如何去做得更好。
Photo by Mark Neal on Pexels
往大了说,人生需要在自由的探索中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唤醒前进的动力。
《银河补习班》里,刚开始的马飞是一个问题学生。爸爸接手他的学习之后问他,你的目标是什么?马飞说,上清华北大,我妈说的。爸爸说,不,你的目标不是上清华北大,你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在之后的日子里,爸爸带着马飞体验各种生活,还不顾老师的反对带着他去看航空展,当他看着一架架飞机从自己头顶飞过,他说,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高考的时候,马飞成了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当校长跟他建议上清华北大时,他说,我爸说了,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于是他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在开头提到的快乐学堂中,孩子们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各种学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去感受和体验。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像是虚度的时间,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目标和向往,让他们在回归体制教育后,爆发出了比其他孩子更强的韧劲。
人需要在自由中感知好与坏,探索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也需要在自由中感知自己的心动,寻找自己的目标,当我们听懂自己想要什么,爆发的力量胜过一千句“你该做什么”。
Photo by Veronika Bykovich on Pexels
3/自律是心之所向
上高中的时候,我身边的几个朋友去国外留学了,那时候我就希望也能出国看一看。但并不知道该如何实现。
上大学之后,我听说有一些学校研究生阶段有交换留学项目(其实很多大学本科就有,只是那时候我不了解)。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给自己选定了一所有类似项目的大学,然后开始准备考研。
那段时间,我每天五点起床,中午休息一小时,晚上11点睡觉,雷打不动。
我妈说,你要是高中的时候这么卖力气,还用得着现在这么努力啊?
是啊,我妈说得没错,如果高中的我能够这么勤奋,可能早就可以在大学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考研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自律从来不是简单的按时作息,按表做事,那些每天四五点钟起床的人,不是因为给自己设定了四五点的时间表,而是因为有自己的目标要去实现。
自律不是冷冰冰的规律和坚持,而为了自己目标而努力的人自然流露的状态。自律也从来不苦,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享受每一次挥汗如雨地追逐和奔跑和过程。
为什么自律的人最自由?不是规律地坚持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自由,而是因为当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心之所向,再苦再累也不是生活的束缚,奔向目标的快感,就是风一样的自由。
把生活塞满看起来很累,却比给生活留白做起来更简单。可是,正是那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留白,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而存在,才是一切付出和努力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