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一篇教大家如何选书的文章,从前遇到选书的问题大概得到的答案就是要读经典,但是“读经典”这个说法比较虚,不实在,这篇文章我觉得帮我理顺了这个问题,文章中就为什么要读经典,如何判断什么是经典以及遇到经典要怎么啃,啃什么,啃完了要怎么用都做了掰开揉碎的阐述,看完觉得永澄这老妈子的外号绝不是虚名。
作者的标题是教你一个算账的方式(算账,是一个会计词汇,是指在记账的基础上计算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或结余。),那么就我们个人来说,算账的时候我们大概会想什么呢?一般会想到这个事物结束之后,我花费了多少,得到了多少,这个钱花得值不值,我还有多少钱可以花,我还有多少东西想要买等等。
对于读书来说,我们的时间的总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更有效率的读书,是我们想要的一个核心标准,怎么才算是有价值呢,这个“价值”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每个人内心对事物的定价方式不一样,一个“知识”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同高低的定价,这里的“定价”其实就是指在你心目中这个知识是否有价值。那么你心中的这个价值标准对不对呢?有人会说,你不是说价值是很个人的东西吗?怎么会有对错之分呢?那么我想这里所说的对错是指是否能让你成长,而且是高速成长,就像有人会说,我看书不为得到什么实际的价值,就为了陶冶情操,那么你想要的陶冶出来的情操是什么样的,总该是你现在达不到,够够手才能达到的吧!这里又有点像舒适区的概念,就像我自己有一个错误定价,我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看育儿方面的书,有的讲育儿的书,我一天就能看一本,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重要吗?其实它已经是我有了的知识了,我再去看,只是图个爽,这个点gat到我了,我好舒服呀!!“舒服”就是一个很强的外部触发器,触发你错误的定价,你需要有很强的觉察才能监控到自己!在“陶冶情操”的对立面是“急功近利”,很遗憾的这个错误定价,也会发生在我身上,今天看到别人看了这本书就升职了,明天看到那个人学了这个就自己开课了,于是自己就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觉得自己对那个有天赋,但哪一个都在没有触及到核心价值知识的时候就逃走了,所有的学习都是走马观花!想要理性的看待学习,除了要有很强的觉察,还可以是有一个或者一群明白人时时提醒一下自己,做一个监控机制!其实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可以时时拿出来读一读,看看自己现在的学习符不符合高价值标准!
文章中提出了三个高价值的标准是:通过几个有限的知识可以衍生出某个完整的学科;可以反映出人类普遍行为的底层规律;可以被若干学科共用。这以上其实告诉我们什么是之前大家经常说的“经典”!以及哪些是我要选择的“经典”
在这个标准下,作者提了一个“反馈环”的概念作为例子,这个概念经过作者的阐述是完全符合高价知识的标准,大家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动手找一找这个概念是怎么符合这三个标准的!
我自己看完这一段有点郁闷,因为作者是牛人,他知道了“反馈环”之后纵向能打通一个领域,横向能运用多个领域,最牛逼的是最后还能升级为模型思维,看了他对“反馈环”的介绍,我彻底对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们常说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之类的词有了全面又形象的认识!!而如果我自己知道一个知识,可能仅仅是“哦,我知道什么是反馈环了”(傻着脸)。压根不会意识到自己面前的是一个这么牛逼的概念,更别谈运用到各个领域了。在你的目光还很短浅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他是这样高价的知识,你怎么能很好的运用他呢,这有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感觉!那么作者说了在这个标准下,作者认为概念、原则、假设、模型、推演逻辑都是极高定价的知识。想要蛋,我们可以先从牛人那里借一只鸡,然后按照三个高标准去思考,去融合,去打通,就是从这些牛人的文章或者课程里去找,他告诉我一本书,我就啃一啃,把高价值的知识封装成自己的概念资源包,再去找下一个,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资源包,在罗辑思维的《这一代人的学习》里提到了未来的学习要靠概念去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就告诉了我们选好经典应该怎么啃,肯什么!
啃完之后怎么用,作者在文章中举了成甲说书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各种资源包打通新知识,作出让大家愿意为之付费的新产品的例子看起来也是很过瘾!!其实我觉得最后的运用是个水到自然成结果,这些个知识点在你心中都生根开花了,那么花开堪折直须折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