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朋友圈,大家都在转发几篇有“刘鑫“,”江歌”这两个名字的文章,文章的标题各不相同,但内容基本上差不多,几乎全部都在讨伐“刘鑫”这位女生的道德丧失,尽管这件事的最终真相还未公之于众,但是按照公众对事件情境进行的还原,不得不让人们在读完文章之后深吸一口气,像“刘鑫”这样的朋友,我们自己身边有吗?
关于案件的经过我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如果对本案不了解的伙伴,建议去网上搜索下相关的新闻以及采访视频。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我们每个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
关于这个话题的引出其实是沉重以及带有敏感属性的。首先话题的来源是沉重的,在我们和朋友之间通常随口所说的一句“看你仗义不仗义”,而刘鑫这个“不仗义”的选择,却是一条人命的代价。其次,这个话题也涉及到每个人较隐私的个人关系。马克思在其哲学书籍著作中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朋友这个圈子,在社会关系中又显得格外特别,基本上除了家人之外,朋友就是我们接触最紧密的一群人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幼年时在情感上较为依赖父母、亲人,而在逐渐成年之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探索外界以及自己原本生活圈之外事物的想法慢慢变强,此时我们会相对更多的进行社交,与志同道合的、或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相识建立关系并成为朋友,有时大家之间是生活中情感的相互倾诉对象,有时是工作上的互帮互助,以及有时是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是有着相似的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总之,这是一个见证了我们在心理上逐渐成长的一群人,大家之间也会有非常强烈的情感依赖和情感共鸣,所以对于这个圈子里的人,我们基本上对其有很大程度上的信任。然而“刘鑫”事件的之后,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朋友,在我们最艰难最脆弱的时候,是会给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还是因为自我恐惧和软弱而对我们的处境漠然视之?
一想到这一点就令人不寒而栗。刘与江二人,是同去日本留学的朋友,而且刘也事后在采访视频中说江歌是她在日本关系最好的朋友。她们之间有着朋友之间的互相称呼,而且刘知道江歌最喜欢的衣服款式,以及两人会相约逛街,互相分享食物。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关系紧密,几乎渗透了你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位友人,竟然在你生死关头因为胆小懦弱而“不仗义”,以及在事后选择撇清关系,保护自我声誉的方式,企图彻底和这件事划清界限,以及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让人觉得心寒和缺乏道德责任感了呢?
这件事之所以被大家口耳相传,议论纷纷,想必也是因为该案所体现除的人性之本质。人的一生永远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没有人的一生会是一座孤岛,不论与家人、朋友、同事或是陌生人相处,最基本的感情也人之常情和礼尚往来。和重要的人以及身边的朋友相处,最基本的也是要尊重别人并且要替他人着想。如果身边的某些朋友常常总是只为自己考虑,大多数情况下把好处留给自己而让其他人去承担后果的话,那毫无疑问,这样的朋友不值得交往,也不配成为我们的朋友。花言巧语、巧言令色可以欺骗别人一时,长远而言,唯有人品和道德正直善良才能真正受到别人的尊重,被大家所信赖。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身边的朋友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朋友也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中的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点,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重新检视我们自己的朋友圈,为自己修建一个安全舒适的港湾,下雨时可以去老友家避雨吃火锅,心情不好时可以一起开怀畅饮,将烦闷一吐为快........我们需要被朋友关爱,同时也需要在朋友困难之时为他们遮风挡雨。
愿我们每个人都被身边人爱着,愿每个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