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在别人对我的评价里,文绉绉、文气、斯文、文弱等词总能听到。说实话,不太爱听,但也不能说什么。不爱运动,吃的也不多,活该瘦弱遭人调侃。
说来也奇怪,18岁前,会因为吃饭慢这种奇怪的理由遭父母责罚,不爱运动的特性也被不停地数落,但成年后,却慢慢有了锻炼的意识。我把这归因于教育方式的极度失败,不爱运动是无声抗议,主动锻炼则是自我觉悟。拥有强健的身体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渴望,这种渴望的激发需要教育者以身作则,需要善加引导,唯独不需要无端的谩骂和指责。
现在,我仍谈不上健身爱好者,锻炼起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过这事也如胡先生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哪能一上来就要八块腹肌,锻炼锻炼一天是一天,开心就好。
这种态度估计会被真正的锻炼爱好者耻笑,我也没什么好辩解,疼痛是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锻炼量确实还不够,但我没必要以此责备自己。锻炼是极其私人的活动,尽管在现代社会,它被赋予了很多的社交属性。在我看来,锻炼的本质是孤独的修行。
疼痛与忍耐,是在锻炼时的两个核心感受,很难说有人会十分喜欢这两种状态,我喜欢锻炼中的那种纯粹感,以及在结束时那心中的充盈感。锻炼后,身体的疲劳准确地告诉了自己:这一刻,我要比上一刻更强大。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中说,“我作为一位真正的严肃作家的生活,始于开始跑步的那一天。” 1982 年,为了减掉因戒烟产生的赘肉,他开始跑步。每天写作四小时,然后跑 6.2 英里(约 10km),这个习惯陪伴了他接下来的三十多年。
健身产生痛苦感和孤独感,和写作这项活动极其相似,雷诺茲•普莱斯所说:“对于作家来说,最幸运的事就是渐渐感知到,写作就是为了写而写,这就好比孤独而又漫长的跑步,但最终总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与生活中的疼痛相比,锻炼过程中产生的疼痛,可控亦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我还活着,这是在锻炼后灵魂的回音。
在一个目标或任务下,各种动作在机械地重复着,即使精疲力尽也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停下,直到完成。人生没有极限,如同锻炼,无论多么痛苦,咬咬牙,终能过去,然后继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和灵魂进一步契合,更具韧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能力,也明白了自己的局限。
有些事,终归只能一个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