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期望在真实透明中被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期望在足够信任下自己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自己真实感觉被别人的感同身受的的理解与共情。
读了这段话,我更感觉到现在的孩子的不容易。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四个小孩,爸爸妈妈每天为工作和生计奔波,虽然我们未曾被父母关注和重视,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我们有机会保留自己的感受。我们有主宰自己感受的权力。
而现在的小孩子,因为家里只有一个,他们从小就被几个大人包围,他们甚至被剥夺的感受的机会。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饿。
没有自己的感觉,多么可怕。
曾经我以为自己没有感觉,像木头石头一样生活,生命好象没什么意义,生活中总是冒险。而当我向内去看,去感受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关注自己,我就活过来,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而孩子却没有机会做自己,我经常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去代替她的感受。做为家长,我希望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指导性,都能让孩子走向正确和成功。我们未曾站到孩子的位置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她,相信她。
有机会做自己是多么幸运的事。我很感谢遇到那些人。他们有人给了我无条件接纳,有人给了我信任,有人给了我积极关注,有人给了我真诚一致的回馈。现在回想起来,内心升起一片温暖,这种温暖是感恩之心。
罗杰斯说,个体内部就拥有自我改变,自我定向的资源,只要富有支持性的氛围这些资源就会发挥出本来的力量。营造促进成长的气氛有三个条件,真诚一致、接纳关心重视和移情性的理解。
最近在学习心理剧,心理剧的技术就植根于促进成长的气氛的营造。自己也做为主角去体验心理剧的神奇。当我沉浸在自己的角色或者其他人的角色,在导演的引导下只是去体验或感受角色带来的情绪,好象进入了很深的无意识,不经思考的内心的独白就自然的呈现出来,感觉周围的一切好象不存在,只有自己在关注自己。
心理剧的导演要做的就是带着主角从不同角度去体验,非指导性咨询,就是让来访者自发的去创造,去沉淀,去感悟。
而做父母或做咨询师,甚至做老师都需要像导演一样以个人为中心,让他去呈现,去感悟,相信他有力量让自己好起来。
今天早上,我的朋友第N次跟我提起她和儿子的斗争,她儿子高三,特别喜欢历史,每天把大量时间用在历史上,妈妈就很着急,希望孩子把时间用在英语上,就忍不住和孩子唠叨,结果就是大战一场,孩子更学不下去。妈妈知道不应该这样做,可是就是忍不住。而我身边这样的妈妈不在少数,有的妈妈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让孩子去做,结果孩子就会暴跳如雷,只有妈妈偶尔病得特别严重,不照顾孩子,反而需要孩子照顾时,才发现孩子真的长大了。
自己希望怎样被对待,就需要怎样去对待别人。
无论在家庭还是社群,或者是单位,我们都需要按照我们的期望中那样,真实透明的一致性表达,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对方,给予对方足够信任,让他自己的激发潜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坐在旁边,陪伴着他,看到他的努力,为他加油
91�A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