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中的两个孩子,代表着现实中两种状态的学生。一种常说成是“好手儿”,另一种自然就是“差手儿”啦。
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似乎我们的教育里分门别类特别简单和容易。那些没有生命,不会思想的三角形,分类还能按边分成几类,按角分成几类,可我们那些活蹦乱跳,有生命会呼吸,有头脑有性格的孩子们,却只有一个分类标准——分数。
有人可能要说,谁说我们分类里只有好手、差手?我们还有中等手。没错,这三类才算是把天下学生一网打尽,分类清楚,算无遗策了。可是,即使是这三类,分类的标准却依然是那两个字——分数,他屹立在那里,岿然不动。
说来分数的江湖霸主地位由来已久。在我们古老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他的权威,应该是在隋朝。科举取士,代替了之前的世袭门阀制度,给了下层读书人一个向上层流动的机会,也给国家择优选拔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应该说在当时,相比于拼家世和地位,用一张试卷改变人生的科举制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分数决定命运是一种更公平更合理的制度。
所以说分数已经称霸江湖一千四百多年,其霸主地位绝非轻易能够撼动。
从历史回归现实,我们现在的整个教育体系,不仅担负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通过一次次的大考小考体现着甄别选拔的功能。
恢复高考已经四十年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之后,分数重新找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焦点地位。现在,人们对对分数的追求和比拼范围越来越广,难度也越来越高。现在的家长似乎在实践着这样一句话“你从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开始教育,已经错过了一天。”幼儿园就开始比拼分数,一路比下去,到高考应该是,十五年。
分数高的孩子,老师喜欢家长骄傲;分数低的孩子,老师不喜家长气恼。于是100分的吻和58分的巴掌,就成了家长们表达态度的普遍手法。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待遇往往也以此为样本,不断的被这种差别化待遇强化着对于分数的认同和追求。于是好学生就是成绩优秀孩子的代名词,而学困生,也往往被简称为“差生”。
在普遍的认识里,分数高低代表着教育的成功与否。而一个孩子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乃至于思想品质几乎都不在考量的范围之内。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诸如药家鑫、林森浩等一众成绩优异却行为变态疯狂的例子。倒逼我们的媒体、社会反思这么多年的唯分数论存在的问题。
有知识和有智慧是两回事,高智商和优秀人才也不能简单划等号。那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一个选拔机制,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激励和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理性,才能让我们的人才选拔不仅重成绩更要重能力,重品行。这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