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外出听课,还是在校听课,在课堂上总能听到老师们在提问学生或者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时,总喜欢用“乖”、“孩儿”、“妮儿”、“小儿”、“宝贝儿”这样的称谓,甚至还有老师称呼男孩“儿子”,称呼女孩“女儿”,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的儿子在学校时,老师就经常不喊他的名字,而是叫他“儿子”,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称呼学生为“亲”,这样的称谓显得师生关系亲密,叫起来显得亲切,我以前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的讲座,在讲座中,他谈到了师生关系,谈到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教师威望下降、学生对老师失去敬畏之心的问题,就聊到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称谓现象。他首先引用了著名校长李希贵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的开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了,对教育够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经常用良师益友来形容师生之间的关系,意思是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经常发现,师生关系融洽的班级,往往班风、学风也,家校关系处理的也不错,教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在述说了以上的论断后,这位老师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在平时的生活中,师生关系可以稍微随意一些,比如有的学生称老师为“明哥”“丽姐”“坚叔”等,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学生都可以这样叫,这比喊老师为“老张”“老李”甚至给老师起外号要好听一些,而且有些做的比较成功的班主任还把这些学生对他的称呼当成成功的案例进行分享,写进书里。但是在课堂上就不同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古代,学生一般是跪列两旁,老师是坐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在课堂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就要中规中矩地喊老师为“老师”,老师称呼同学要叫“某某同学”,不管是对学生的称谓,还是老师的肢体语言,都要体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如果以“乖”“妮儿”“宝贝儿”类的词语称呼,表面上看是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际上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课堂的神圣感会荡然无存,老师的威严也会丧失殆尽。
从老师讲课的神情中不难看出,老师的话绝非危言耸听,更不是空穴来风,也许老师遇到过类似的案例。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课堂上,老师到底该如何称呼自己的学生呢?是一板一眼,还是亲切有加?是中规中矩,还是标新立异?
我想,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度吧,无论是什么样的称呼,能够有利于搞好师生关系,有利于对学生起到教育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都可以运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