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要靠顿悟;心理学家桑代克用一只饥饿的猫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桑代克的饿猫迷笼实验。桑代克将一只饿猫放入迷笼里,笼子外面放着食物,饥饿的猫为了吃到食物,便会在迷笼里胡冲乱撞;偶尔的一次,猫碰到了扳动装置,打开门吃到了食物。之后再将这只猫放进迷笼里,笼外放着食物;经过多次这样反复的练习,猫的错误行为越来越少,最后错误行为的数量为零这只猫学会了打开迷笼的门。根据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试误;由刺激情景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所构成。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即联结,心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但人的试误学习的成功是需要条件的: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比动物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桑代克试图从动物学习研究中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根据实验结果,桑代克提出了很多的学习律,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
(1.)练习率:即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练习率又分为应用率和失用率;应用率是一个联结的使用,也就是反复的练习,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率则是一个联结的失用就是不去练习,就会造成联结力量的减弱甚至是遗忘。
(2.)准备率:准备率不是指学习者对于学习知识掌握的准备,而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式。当学习者准备好(学习)联结而给予(学习)联结活动,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当学习者准备好(学习)联结而不给予(学习)联结活动,学习者就会感到烦恼,同样的,若学习者并没有准备好(学习)联结,就强行进行(学习)联结活动,学习者也会感到烦恼。放在桑代克的猫的迷笼实验里看,即要让猫产生学习的条件是猫必须饥饿(联结准备好),笼子外要有食物,这时猫就会为了得到食物不断在笼子里“试误”中便学会了打开笼子门,吃到笼子外的食物而产生满足感;而如果猫是饥饿的而笼子外面没有食物,这时,就是没有给予饿猫学习活动,这时的猫便会感到烦恼;同样的,如果这只猫不在饥饿状态,刚刚吃饱,在笼子外面放了食物,强行让饱腹的猫进行迷笼的学习,也会使这只猫感到烦恼。简单的来说,(学习)联结的增强和减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3.)效果率:指在一定的情景内引起满意感的动作,就会和这一情景发生联系,结果就是当这一情景再现时,这一引起满意感的动作就会比以前更加容易重现。反之,在一定的情景内引起不适感的动作就会和这个情景发生分裂;结果当同样的情景再现时,这个引起不适感与情景发生分裂的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这就说明,当建立了联结时,引起满意感的行为会被加强而导致不适感的行为会被削弱甚至淘汰。桑代克的饿猫之所以能够学会打开笼子门就是因为在第一次猫偶然打开笼门(行为),吃到了食物产生满足感(这时猫的行为就是一个产生满足感的行为);当把猫再次放进迷笼(同样的情景再现),猫这一产生满足感的行为就会更容易重现,如此反复实验,猫这一产生满足感的行为越来越容易重现,这个行为与情景的联结被不断加强,直到最后饿猫直接重现这一产生满足感的行为,这时猫便学会了打开迷笼的门;而饿猫第一次在迷笼里胡乱冲撞打不开笼门的那些行为,即是引起饿猫不适感的行为,则在将猫重新放入迷笼中(情景再现)时,不再那么容易再现引起不适感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些引起不适感的行为慢慢被削弱,在不断的情景重现中最终被淘汰,而这时猫也学会了打开迷笼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