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三好”学生是我国中小学多少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做法。“三好”的含义是“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三好”学生的评选始于1954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这样做,自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当我们用素质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这一做法时,就会发现,它同素质教育倡导的基本理念格格不入,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首先,它不符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一就是让全体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是,“三好”学生的评选却明显地不符合这一原则。大家知道,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实行的是班级教学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每班学生数都比较多,一般均为五、六十人。可是,按照“三好”学生的评选原则,一个班级最多只能分配二到三个名额,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五左右。试想,一个班级五、六十人,只有两三个人是“三好”,其他五十几个学生均被排除在“三好”之外,这对于这些学生的发展来说,公平吗?有利吗?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一下,难道这五十几个学生真的不够“三好”的标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乃评选制度使然。由此可见,所谓的“三好”生评选,其实质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机会、发展前途来换取的,这同素质教育的理念尖锐对立。
其次,它不符合素质教育倡导的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主张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评选“三好”学生却不是这样。名为“三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所以,评选者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好,自然划在“三好”生的评选之列;成绩差,一辈子同“三好”无缘。可见,所谓的“三好”生,其实质只是“一好”生,即成绩好;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何,“三好”生评选一概不问。
第四,它不符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强调,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上,但是,现实情况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三好”学生评选却不具备这一特点。它只是关注学生近期的考试成绩和中学毕业后能不能考上大学,至于学生走出校门后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三好”学生评选也一概不问。难怪多少年来,考上大学的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屡屡出现。
第五,它不符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统称。主体性原则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发展,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但是,应试教育下的“三好”学生评选,由于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老师大搞题海战,强调标准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得不到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吸收,主体性丝毫得不到发挥发展。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评选出来的“三好”生,一旦走上社会,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吗?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吗?
这几年我们动不动就听到大学生、研究生轻生的事情,当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能全记在应试教育的账上,但应试教育下的“三好”生评选不能完全脱离干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三好”生评选已明显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了。我们今天所要评选的应该是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个性等等这些更具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未来更具发展潜力的素质,这样的评选才能给每个学生提高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的评选才符合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自然地,这样的评选才是家长、学生最期盼的,才是今天我们最应该提倡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最后,我们大声地疾呼:“三好”生评选,应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