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那么,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递减的速度,可以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比如,玩游戏、观看综艺节目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四类事件
以此类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短半衰期事件重复再多次,收益都是有限的。而长半衰期事件的收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收益微乎其微,但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收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
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所以,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叠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也可以去做。
如何判断一个事件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
与药物的半衰期类似,一个事件的半衰期也有个体差异,也与具体完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有关。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别。比如旅游,有些人只是走马观花,有的人会做足功课,后者的半衰期就会比前者长得多。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识别是否具有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时间的半衰期长短。
尽量少做,不是完全不做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这个法则只是一个思维工具,一项可以加诸内心的判断标准。它就像一把“时间之尺”,可以丈量出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提醒我们避免沉迷于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
当然,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发明
获得高峰体验
……
摘自:《精进》/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