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爸爸来京两个月吧,记得他到的那天2月下旬,正好赶上北京的早春的雪。
不算成年之前的童年,这是我跟他同在一个屋檐下时间最长的一次吧。97年到2013年,他一个人在上海独自上班和生活。直到13年满60岁被退休回家,今年春节后为了帮我照顾孩子,又一次来到大城市。为什么表达出来的同在一个屋檐下而非一起生活呢,因为在表达的那一瞬间,我才发现我们平时交流真的非常少,所以潜意识里好奇了我们只是同住在一个家里,却不能算一起生活吧。
这两个月我们冲突最大的是关于买菜做饭,他那节省得达到抠缩的饮食习惯,经常激起我极大的情绪,不管是很直接的用言语表达出来不悦,还是好言相劝,都无济于事,他仍然会我行我素,最典型的是,无数次的趁着菜场收摊那会工夫,去捡大把的莴笋叶来当午餐,从不去考虑营养搭配。今天上午去两趟早市,带回来的都是莴笋叶,当第二次我带着孩子在路上碰见他拎着一包菜叶往回走时,我真的彻底乐了。真是个糟老头子,这可怎么办,我们怎么做能影响他。真的要赚大把大把的钱,财富自由后才能消除他的匮乏感吗?不说他平时从来舍不得买些水果,其他菜也基本是只挑最便宜的,而且还会天天重样的买。所有的观念差异,真是我们之间差的那三个年代造成的吗?那三年自然灾害真实的经历又是什么?给爸爸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饥饿感,从而觉得物质生活匮乏到只要有东西吃。那我这些情绪是因什么而起,这又是在抱怨吗?
今天请了钟点阿姨过来帮忙手洗衣服和打扫卫生。来北京十多年,真是第一次,在爸爸看来肯定不能理解,有点破天荒,所以只能如实相告了。雇用钟点工这个想法有很长时间了,不过当初孩子小,是为了多点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陪孩子互动,读书,提升自己要加强的方面。今天却似迫不得已了,需要调养身体,衣服不方便手洗,正好尝试一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是什么样的感觉。早饭后打开京东到家,居然白天都约满了,所以又跑出去临街找家政公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