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最火的时候是逻辑思维突然大热的时候,但是现在罗振宇的《得到》已经做到的比较成熟。当初的一次性通过5500人集资160多万的盛况早已不复,但是为《得到》教育线上成人教育模式打下基础的逻辑思维社群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共同的爱好
社群的产生源于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想聚在一起交流的原始愿望,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身边寻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能聊得来的朋友屈指可数。互联网为这一切提供一个可实现的平台,比如因学习聚集的逻辑思维社群,因爱好手机而聚集的小米手机发烧友社群,因写作聚集的简书写作社群,还有各种PPT学习、PS学习等专门针对某个具体东西聚集在一起的社群。爱好层出不穷,社群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社群是什么
裂变性强
相比较粉丝经济而言,社群经济的裂变性更强。粉丝经济是一群单一向度的、个体之间分离的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人物的群体。一般情况下,粉丝因为偶像、行业名人等聚集在一起,聚集的原因和中心是因为某个人,中心人物在群体发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即便后来分裂有其他群体,多数是因为网络群数量限制等客观原因,不得不在建立其他群,建立的新群核心人物也一定在其中。
但社群相比较而言就灵活的多。社群的中心集中在某个主题,分裂是由于创意性想法催生优秀个人核心,产生网状裂变。比如秋叶PPT社群,开始以秋叶作为中心建立PPT学习社群,后来群里产生其他优秀风格。开始产生除秋叶之外其他人PPT设计风格社群。这样的例子,还产生在学习演讲社群、学习阅读社群,这些主题开始的时候可能由某个行业大V聚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沉淀,围绕这个主题会有更多优秀的人创造优秀的作品和想法,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些新生的优秀人才身边逐渐也会围绕一批共同分享的人。新的中心围绕主题的不断生长,社群裂变性极强。
自组织化的创造性群体
相比于粉丝社群单向度消费、自上而下、一对多的组织形式而言,社群经济是协作自组织运转的创造力社群。群成员之间交互分享信息、创意、产品,彼此碰撞出多元价值。
比如小米社群,社群成员基于对手机的热爱,分享各种产品信息,实现生产、营销、消费的闭环。
社群的商业价值: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闭环经济形式
如果说粉丝经济是集营销和消费二者合一的线性经济形式,那么社群就是集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闭环的经济形式。
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彼此分离的,各司其职,企业负责生产,消费者负责消费。这种被动式的消费,致使很多产品设计只能满足消费者的刚需,用户体验舒适度问题,产品并不能考虑。这个不考虑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产品生产者考虑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导致消费者的心声不容易被听到。
进入互联网时代,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被聚集起来。比如小米社区,小米产品在还未生产时,就会征集群内成员对于产品的设想,根据群内成员设想生产产品。类似消费者也是生产的案例还有海尔电冰箱、故宫淘宝等,故宫淘宝是一个卖故宫文物周边的电商,主要经营的平台是淘宝和微博,因为一度古装剧特别火,网友突发奇想让海尔和故宫淘宝合作一款冰箱,冰箱上面打上故宫淘宝制作的“冷宫”冰箱贴。
原本是网友的一个玩笑,但是海尔真的做了出来。
在做出这款冰箱之前,海尔和故宫淘宝在社交平台上就已经开启社群话运作模式,企业不再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存在,而是来到和消费者平等的地位,互相交流、逗趣、分享对产品的想法、反馈使用意见,企业积极收集意见做改进。同时很多新的产品甚至是用户设计出来,企业邀请这些有创意想法的用户一起参与产品的研发,产品生产出来后,这一批用户已经变成了绝对忠诚的用户,自己购买消费,还会免费宣传,实现“产——营——消“闭环经济。”冷宫“冰箱的热卖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是先品牌再社群,还是先社群再品牌?
“产——营——消“模式,对于不同的企业社群发挥的作用也有区别。已经形成品牌的企业,建立社群更多的是希望用户参与,注入更多活力,启发企业迸发新的火花,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海尔、TCL等老牌企业,TCL作为国产老牌企业,原本的生产模式已经跟不上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建立一个专门的群体”铁粉“,在线上社区中分享产品使用心得。
但是对先有产品,未建立品牌的企业来说,社群在营销环节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耳熟能详的逻辑思维,罗振宇先有一套学习的模式和课程教授方式,不断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课程,聚合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付费社群,再通过社群影响力,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现在建立起来的《得到》栏目。
社群四感运营技巧——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
除了社群的核心输出内容之外,日常也需要一些运营技巧,延长社群的生命力,维持社群的活力。
社群的运营可以参考以下学生班级的运营和维护。新加入一个班级首先要自我介绍,然后班级的重点是学习,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老师团队,每学期有期末考试,表现好的学生颁发奖状。
上课之外还要参与班级的班会、早操、值日,元旦晚会参与节目表演。
总结下来就是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
社群运营也是如此:
仪式感:加入社群的自我介绍,统一的文化衫。
参与感:社群设置的日常栏目,比如:签到、每日晚安十点话题等。
组织感:完整的组织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组织规则才能管理好组织。